穿花纳锦溢光彩,描鸾刺凤绣新风。在贵州毕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苗绣车间,一件件精美的苗绣服装、精致的蜡染文创,绽放着传统与时尚交融的魅力。

这些年,作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苗绣已飞出大山,精彩传扬。同时,化屋村更加精心地守护、传承苗族文化,让“苗韵化屋”成为乌江源百里画廊的一幅多彩画卷。

化屋村绣娘杨香玉为游客展示、介绍苗绣服装。 侯缨哲/摄

文化,挺立着民族的自信

苗族的服饰被喻为“穿在身上的图腾”,是一部苗族文化的“无字史书”,衣衫绣着族人迁徙时蹚过的大江大河,裙摆的纹理记录着翻过的高山险坡。

“黄色代表黄河,绿色代表长江,这些都是我们的先祖避难迁徙时走过的路。”轻抚着新绣的服饰,集绣娘、导游、自媒体主播于一身的化屋村“多面手”杨香玉说,“苗族服装讲究无花无银不成盛装,但是这边银资源十分贫乏,只能以少量银饰进行点缀,于是先祖们就对服装的工艺、图案进行了改进,更加注重以缤纷的色彩烘托服饰的庄重感。从这里面也可以看出苗家人在创新中传承文化的智慧,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我们都会尽力把民族文化守护好、传承好。”说到此处,她的语气坚定而自信。

这份坚定与自信源于璀璨的民族文化。化屋村地处乌江源百里画廊东风湖北岸,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1993年,化屋村被原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歌舞之乡”;2007年,“化屋苗族文化空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化屋村所在的新仁苗族乡被原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在这里,苗绣服装的一丝一线都蕴藏着美好祝福,一领一袖都自成一景,摆在展台是精美的艺术品,穿在身上便是一场视觉盛宴;传承千百年的蜡染技艺独树一帜,图案大气、纹样严谨,每一幅星辰山川作品都承载着一场民族与文化的浪漫对话。在这里,漂亮的阿妹说:“我们的苗绣很漂亮,很时尚,无论到哪里‘打卡’,我都喜欢穿上它。”健壮的青年说:“苗绣只是我们苗族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的歌舞、婚嫁习俗也很有特色。”在这里,我们透过化屋村村民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深刻地感受到苗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世世代代传承发展,其中流淌的智慧、积淀的力量,正在赋予这方热土上的苗家儿女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信与豪迈。

文化,积淀着山水的灵魂

崇崖如劈,悬壁临水,化屋村的山水风光旖旎如画。这方山水之美,美在壁立千仞、大江奔涌的豪放,美在薄雾轻笼、船行碧波的灵动,更美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厚重。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这里是化屋,广场中央的这处牌坊是由太阳、月亮、牛头和芦笙元素组成的,这边还有我们苗族的水车、铜鼓……”在化屋村同心广场,村里的“乡土导游”每天都会对络绎不绝的游客一遍遍地讲述苗族文化和这里曾发生过的动人故事。

现在这处广场俨然成为化屋村向中外游客集中展示、宣传苗族文化的一个窗口。作为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点的化屋村,前不久刚刚举办了一场充溢着民族特色的“村晚”,当地村民身穿节日盛装唱《苗族飞歌》,演《悬羊击鼓》,舞《打芦笙拳舞》,在给游客送上视听享受的同时,也让大家近距离领略到了苗家儿女的热情、苗族文化的瑰丽。

“化屋村一年四季都有文化表演活动,花坡节的庆祝活动尤其隆重。”新仁苗族乡人大主席、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介绍,花坡节是贵州西部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主要活动为吹芦笙、围绕花树跳舞、饮栽花酒、爬树夺花等。依托苗族传统文化,这些年化屋村开发系列文旅项目,积极举办特色民俗活动,为山水注入了灵魂,推动当地文旅资源实现了深度融合。如今,走进化屋,目之所及皆是壮丽的山水风光,同时还可以欣赏歌舞剧《苗韵化屋》等精彩表演,参观苗绣车间,试穿苗族服装,体验苗族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品苗家美食。夜幕降临,大家还可以前往化屋广场参加盛大的篝火晚会,与当地村民一同载歌载舞,体会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孕育着乡村振兴的希望。

“现在我们车间可以生产100多种苗绣产品,有机绣,有手绣,还开发了八音盒、T恤、钥匙扣等文创产品,正在让传统文化变得越来越时尚,也让我们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化屋村苗绣车间负责人尤华忠介绍,这些年苗绣产品在市场上愈发受欢迎,2023年,这处车间的销售额已达180万元,现在这里长期用工22人,通过灵活用工、技能培训,辐射带动的村民达200人。

“文化火起来了,村里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杨香玉说,2016年她中专毕业那会儿,到外地务工还是许多年轻人的首选,这些年的情况则与之前大不相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村里吃起了“旅游饭”“文化饭”。

目前,黔西市已累计发展苗绣产业经营主体60多家,在全市基本构建起以“化屋苗绣”公共品牌为引领,“文丽蜡染刺绣”“一平书垌”“原色有染”等多个自主品牌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品牌发展格局。

借着传统文化的“东风”,化屋村文旅产业日益火热。据粗略统计,2021年至今年第一季度,这个占地总面积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足200户的小村庄已累计接待游客110万人次。村里通过打造特色风情街,开办民宿、农家乐,成立专业合作社,组建歌舞队、导游服务队等方式,将大部分在村常住人口联结到了文旅产业上。2023年,该村人均收入已突破3万元,村集体收入达2400多万元。为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化屋村“两委”牵头制定了集体收益分红机制,1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10%作为合作社运营资金,20%留作产业发展基金,60%按股分红,既留足了后续发展资金,又保障了村民切身利益,让民族民间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逐文起舞何其精彩,临江而歌豪情万丈。当前,乌江源百里画廊的传统文化,正在当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征程中绽放着时尚的光芒。

本文链接:http://xiangcunbao.cn/post/123.html 转载需授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