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漫长而严寒的冬天已经过去,春天正从山丘原野间醒来。经过生态治理,从黄沙漫漫到绿意葱茏,从人沙博弈到人沙和谐,一幅荒漠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新画卷在巴林草原徐徐展开。

绿海锁黄沙,一片片锦鸡儿、沙柳、柠条、花棒绿意盎然,牢牢“抱住”怀中黄沙。车如扁舟,绿海穿行,自城区一路向西,便是大板镇浩饶沁嘎查万亩沙障区,一方方沙障压下去,一株株青苗长出来……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人民在沙土之中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这便是巴林右旗首创的“母亲抱娃娃”的网格化沙障固沙法在沙丘上铺方格沙障,即方格内种长度1米以上柳条、锦鸡儿条和杨树枝等,就像“母亲抱娃娃”一样给沙生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过去,这里是成片的沙漠,如今一万二千多亩的沙障网格接连成片,将黄沙牢牢束缚。”大板镇副苏木达宝音谈及眼前这片沙漠,仿佛看到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般满眼欣慰。

荒漠变绿洲,一处处盐碱地、沙丘、荒滩、或停滞不前,或变矮变小,或彻底消失。“一场风沙过后,沟渠被填平,院子里全是沙土,辛苦耕种的庄稼,也被风沙卷走。”查干诺尔镇楼子嘎查牧民阿拉坦乌拉回忆说。

为了不让百姓遭受沙灾侵扰,自上世纪90年代起,巴林右旗启动实施荒漠化综合防治、“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等一批重点工程。已累计完成防风固沙林52.27万亩、水土保持林2.52万亩、农田牧场防护林5.33万亩、护路林0.04万亩,构筑了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通过全区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与第五次数据相比,全旗沙化土地面积减少34.01万亩,减少8.44%,高于全区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

青山变金山,一朵朵葵花种在了盐碱地,富民生态产业既治沙又治穷。西拉沐沦苏木胡日哈嘎查曾流传一首民谣:“平地沙吞墙,鸭子能上房;春种夏翻地,没钱又没粮。”风沙、饥饿、穷困几乎是当时胡日哈嘎查共同的记忆。

这样的苦日子,和眼前所见片片铺展的绿色、宽敞明亮的新居有着鲜明的对比。这得益于胡日哈嘎查开始转变发展思路、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尝试与沙漠握手。在当地耕地储备库项目区,4000亩盐碱地得到综合改良治理。目前探索种植的葵花,每亩地年产量400斤左右,为老百姓增收约1000元左右。

从“一沙之治”到“生态之治”,在巴林草原万里热土变了模样;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巴林右旗人民续写着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美好篇章。

本文链接:http://xiangcunbao.cn/post/124.html 转载需授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