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积极拓展东西部协作时代内涵,助力云南对口帮扶地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脱贫群众和广大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县域经济发展持续向好。沪滇两地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各项任务,创建了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和沪滇协作品牌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在探索创新东西部协作模式上迈开步、不停步。
产销对接 实现新突破
“上海蔬菜集团到牟定县调研,发现当地出产的蚕豆1月初就能上市,比福建蚕豆还要早一个多月,这无疑是独一无二的销售黄金期。”上海市江桥批发市场蔬菜部副经理何夏清介绍。
基于这个调研结果,上海市和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协作推进“牟定豆”入沪项目。
上海市消费帮扶平台通过数据分析、精准画像,形成对部分爆款产品的分析报告,指导生产端在定价策略、市场分析、产品包装、绿色有机认证等方面提升产品附加值。
为了让蚕豆卖上好价钱,实现产销两端无缝对接,江桥批发市场为“牟定豆”设立绿色通道和专门仓位。每年1月中旬到4月底,来自牟定的蚕豆车辆就停满了江桥批发市场。
“进入市场后,半小时就能售完。”何夏清介绍,2023年,牟定蚕豆每百公斤最高售价达1400元,这让当地种植户吃了“定心丸”。
借助上海消费帮扶,“牟定豆”连续8年畅销上海。此后,双方又从销售入手驱动种植产业变革。“一粒豆”带动牟定县的蚕豆种植产业,谱写了一段需求端反向推动供给端提质升级的佳话。
为保证生产端的稳定,江桥批发市场每年向牟定县及时提供信息,助力牟定县农业部门和种植户掌握蚕豆市场的发展趋势。2016年以来,牟定县蚕豆年种植面积达2万亩,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5亿元,带动农户实现地租及务工收入超8000余万元。如今,牟定蚕豆不仅在上海市场有了一席之地,还热销到南京、苏州、常州等地。
“除了蚕豆,县里还有芦笋、叶菜类等特色农产品。我们正在与江桥批发市场洽谈,商讨销往上海市场的可行性,进一步拓展沪滇消费协作的深度和广度。”牟定县副县长、上海援滇干部赵刚说。
像蚕豆这样“小小一粒果带动大产业”的还有云南蓝莓。普洱、红河和保山等地的蓝莓因品质好、上市时间错季等优势,被上海市消费帮扶平台选中进行重点扶持,在帮助这几个产地的蓝莓推进包装升级后,云南蓝莓的知名度和销售额均大幅提升。
在国家鼓励消费推动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上海将消费帮扶纳入全市促进和扩大消费的一揽子计划,联动“五五购物节”系列活动,创新策划“好咖啡云南豆”咖啡生活节、上海“云南孟连牛油果节”,“左手咖啡、右手牛油果轻食”成为沪上白领流行的生活方式,掀起各界对云南优质健康产品的关注新热潮。
此外,上海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云南“扩内需、促消费”行动联动融合,推动消费帮扶再升级,实现产销对接再突破。2023年,上海市全年帮助云南省销售农副产品91.96亿元,销售中西部地区帮扶产品172.77亿元。在第四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上海以“展中展”形式举办对口地区文旅产业展,引导长三角地区企业更多参与云南等地的文旅产业打造。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城子村内的墙画。
示范引领 打造新农村
曾经的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玉湖村,山高路远,加上高寒气候,村里种的庄稼只够村民自己吃,赚不着钱。如今的玉湖村,家家淌水,户户有花,传统纳西族村落掩映其中,成了游客必打卡的美丽乡村。
村庄的蝶变源于沪滇合作。在对口帮扶过程中,上海市将部分帮扶资金优先投入到村庄的基础设施改善上。如今,玉湖村管道(线)入地、村子周围建起环村公路、村门口建起了游客中心和停车场……
配套设施建成后,村里先后投入沪滇资金1650万元,实施玉湖村文旅示范点(玉湖马场)建设项目、乡村振兴示范村(游客中心)建设项目,并采用“党支部+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在上海援滇干部牵线搭桥下,通过村企合作,对玉湖村进行整体开发与改造,将玉湖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新标杆。
如今,玉湖村集体收入超500万元,人均收入超2万元,170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参与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全链条,实现了“干活不出村、挣钱不出门”的梦想。
“一张蓝图绘到底”。沪滇协作充分发挥云南省资源生态优势和独特文化优势,统筹推进、聚点发力,一批像玉湖村这样风貌美、产业兴、百姓富、集体强的民族特色村寨陆续建成。
——开展“三师彩云行”行动,用好上海优质资源,推进规划师、设计师、建造师赴云南对口地区开展智力支援。华建集团、经纬集团等团队,围绕整治德钦雨崩村、丽江市玉湖村、元阳哈尼梯田、贡山丙中洛及洱海廊道等具有先发优势的潜力村寨,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把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作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中之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城子村投入1669万元,对村内基础设施进行整体提升,之前的“村村寨寨有围墙,家家户户有胶房”,变成“一户一个小庭院、一户一个小花园、一户一个小菜园”特色农家景观。
——针对沪滇东西部协作产业项目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推广“四权分置”模式,即上海产业帮扶资金形成的资产所有权归村集体或由县涉农国资平台代持代管;经营权由有经营能力的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或引进的经营主体行使;收益权归群众所有;监管权由上级政府或相关部门履行,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等领域,防止帮扶资产流失、闲置和低效使用。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借助这样的模式发展牛油果产业,让农民、合作社、村集体都深入参与并获得不错的收益。同样的,昭通市威信庄子上村,深挖扎西会议红色文化资源,由村集体公司统筹经营,通过按股分红、按劳取酬、二次返利等方式,与农户形成利益联结,实现“村民变股东、资产变财产”,带动农户户均增收超3万元。
沪滇协作系统干部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借助沪滇协作春风,秀美宜居、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和沪滇协作品牌工程“多点开花”。
沿边产业转移 承接新任务
沪滇沿边产业转移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勐腊县的磨憨口岸成为沪滇协作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一片热土,“双向奔赴”的故事在此不断上演。
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临港集团)在产业转移方面先行先试。
2022年5月,昆明市托管勐腊县磨憨镇,在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等方面形成联动合力,共建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在沪滇双方指导下,临港集团和昆明市签署协议,重点抓好组建一套推进机制、成立一支专业化团队、构建一套顶层规划蓝图、搭建一个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构建一套建设机制、编制一套宣传资料等“六个一”工程。
其中,临港集团与昆明经投集团、磨憨管委会共同出资设立云南磨憨沪滇产业联动开发建设有限公司,首批15人专业化团队已奔赴一线。在磨憨基地布局“两中心一高地”,即在磨憨口岸综合服务区设立跨境综合服务中心、在磨憨火车站区域建立跨境综合物流中心、在南坡产能合作发展区及拓展区建设跨境综合产能高地。
2023年12月,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开园,磨憨临港首发项目——跨境综合服务中心开工,松江区G60科创云廊云品生活馆开业。一大批沪企紧随其后,意向和落地投资近50亿元。
上海闻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昆明的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一期已实现规模量产,累计吸纳农村劳动力超万人就业,已成为西部最大、技术领先的5G智能终端制造高地。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后,磨憨成为同时拥有国家一类公路和铁路口岸的重要交通枢纽,是中国通往老挝唯一的国家级陆路口岸。
在政策助力下,昔日的边陲小镇磨憨得到广泛关注。
此外,借助中老铁路建成通车和共建“一带一路”政策红利,沪滇产业合作项目——勐腊工业园区配套物流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和完善基础设施,助力项目落地和园区开发建设,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尤其是带动周边村镇以及全县脱贫村的经济发展。
历年来,上海共计投入沪滇资金2950万元,建设勐腊工业园区。目前,项目一期已经完工,2023年12月出租给勐腊百川国际物流公司。该物流公司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企业的近40名员工中,有超过一半是周边的村民,人均月收入达4500元。
据悉,勐腊工业园区配套物流设施建设项目二期已与意向承租企业达成协议,收益将分配给全县集体经济收入较为薄弱的8个乡镇15个村,吸纳农村就业人数超百人。
如今,沪滇协作正悄然推动云南乡村蝶变。澜沧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遗,生产生活、生态保护和谐共生得到印证;楚雄彝绣从绣片到商品、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大理白族“有风小院”,一举扬名成为带火周边文旅的顶流IP;多年扶持、联农带农的孟连牛油果凭借“国货牛、枝头熟”替代进口果、风靡北上广……
借助乡村振兴和沪滇协作春风,东西部协作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文旅融合等多方面绽放新光彩,一批批宜居宜业的民族团结幸福村在彩云之南拔地而起。(供稿单位: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
本文链接:https://xiangcunbao.cn/post/107.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