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宝鸡市乡村振兴系统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守住了底线、巩固了成果,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收获了累累硕果。

这一年可盘点的大事不少,可圈可点的亮点更多。全市公益岗位带动脱贫人口就业工作经验在全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进行交流,“两单两制”促进定点帮扶提质增效等做法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乡村建设等3项工作经验在《国家乡村振兴简报》刊登,全省乡村工匠培育工作推进会、财政衔接资金使用管理培训会、乡村治理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分别召开,乡村建设、驻村帮扶、人才振兴等工作经验在全省作了交流。2023年度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15.9%,位居全省第二。市乡村振兴局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乡村振兴工作先进集体。

这一年,市县各级干部办成了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实了一项项帮民惠民政策,帮扶了一个个困难家庭,建成了一个个示范镇村,传播了一个个乡村振兴故事,人民安居乐业,干部用情用力,群众拍手称好,宝鸡的乡村更美丽、更和谐!

扛起使命担当  让乡村振兴“有底气”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全市累计消除风险4381户14199人,致贫返贫风险消除率70.49%,位居全省前列。这一“掷地有声”的数据背后,是“2531”动态监测帮扶工作机制的高效运行。

知屋漏者在宇下,宝鸡将常态监测落实在日常。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组织干部坚持定期走访、集中排查、比对数据、月度通报,全面推行“明白纸”“一码通”,对全市75万农户开展两轮集中排查,做到早发现、早纳入、早帮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教育、卫健、医保、住建、水利等部门发挥各自职能,开展查漏补缺,推动各项政策“滴灌”入户,全面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水平。

我市加大对省级重点帮扶县麟游县的帮扶力度,投资2.3亿元实施粮食收储和烘干等有效衔接项目123个,对32个重点镇村支持1040万元,助其加快发展。持续加强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新配套产业园区、建设社区工厂共计32个,全市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户劳动力转移就业1.37万人。支持陇县、千阳县加快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实现示范带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效果。

做好“土特产”文章   让乡村振兴“有实力”

产业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2023年,宝鸡获得2022年县域经济考核排名全省第一、县域工业园区争资和园区数量均列全省第一、全年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增速保持全省前列的好成绩。

这些“显绩”的背后是“潜绩”做得实。宝鸡发展乡村产业,抓住了“特”字,强调了“融”字。“特”在实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打造粮食、乳业、苹果、猕猴桃、生猪、蔬菜、中药材、中蜂等8条产业链,依托种养业基础、绿水青山优势、田园风光魅力,打造鲜明产业;“融”在联农带农机制,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联得紧、带得稳、收益久”,全市累计建成“嵌入式”产业示范基地383个、合作社1035个、现代农业园区193个,带动6.29万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创建国家产业强镇4个、培育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9个。

经济的参天大树,离不开基层土壤的养分供给。我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抓好省市重大项目实施,扎实推进农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工业园区,不断完善县镇村三级商贸体系,推动县域经济“一县一策”事项清单落实,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现代农业“蝶变”加速。截至2023年底,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456.05万亩、产量147.32万吨,全面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全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实现产值320亿元,增长5.6%。全年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增长5%,增速保持全省前列。工业园区提质增效,全市省级特色专业园区达到8个,10户县域工业企业入选全省隐形冠军培育库,累计争取扶持资金6800万元,新建标准化厂房28.9万平方米。商贸物流持续做强,举办“百名主播县区行”活动,带动全市农特产品销售;28个县镇商贸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26亿元,全市新增限上企业136户,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抓增收促就业  让乡村振兴“有后劲”

稳岗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保障。宝鸡探索“五抓五促”工作机制,即抓机制完善,常态长效促就业;抓全程服务,精准帮扶促就业;抓培训赋能,提升技能促就业;抓园区承载,就近就地促就业;抓岗位开发,兜底安置促就业。以此方式,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多措并举促进农民稳岗就业,精准高效助农挑起“金扁担”,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3年,全市脱贫人口外出务工27.11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4.7%,经验做法分别被《国家乡村振兴简报》和《陕西乡村振兴简报》刊发。

公益专岗兜底线。我市把乡村公益专岗作为兜底安置、防止返贫、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全市累计开发公益专岗1.4万个,安置脱贫劳动力1.32万人,筑牢了群众稳定脱贫的基础,该经验做法在全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推进会上作了交流。

打造宜居环境  让乡村振兴“有风景”

聚焦宜居宜业,让和美乡村美出新高度。宝鸡围绕人居环境整治、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乡村振兴主题,实施一系列建设与改造项目,不仅打造了乡村变靓的“表”,还实现了舒服和谐的“里”。

我市全面部署加强机制,组建工作专班,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乡村振兴局负责牵头抓总,46个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定期召开月例会,进行半月统计,常态化推进任务落实。

一方面提升“颜值”,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农村户厕改造等项目,因地制宜开展“深完善”“微改造”“精提升”,打造特色“微景观”,开展“美丽庭院”“文明星级”等评比,形成乡村环境共建共享良好氛围。2023年实施乡村建设项目825个、总投资53.7亿元,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市农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达95.96%,建制村5G网络覆盖率达80%,农村户厕普及率达84.1%,92.8%的村庄生活垃圾进行了收运处理,43.5%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一方面培树“提气”。市级四大班子领导参与每季度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召开推进会并现场观摩打分排名;市委、市政府分别在眉县、太白县、千阳县召开会议,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围绕提升“6度”推进“16化”,以13个市级乡村建设示范镇、50个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为重点,打造彰显特色、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乡村建设宝鸡样板,典型示范、以点促面、整体提升。

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好的一个个村庄、一处处宅院,成了人们诗意的栖居之所。

推善治促和谐  让乡村振兴“有神采”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我市用“自治”激发基层活力。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全面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美”红旗村建设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不断夯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基础。打造“四美”红旗村党组织149个,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54个,常态化巩固提升69个。

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健全县镇村三级治理体系,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实行矛盾纠纷“四色预警”,排查化解农村地区各类矛盾纠纷3577起。全省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等现场会在我市召开,8个镇村入围第二、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成功举办2023年耕耘者振兴计划乡村治理骨干送教班。

用“德治”促乡风文明。深化文明村镇创建,累计建成全国文明村镇22个、省级文明村镇40个。深入实施“美丽乡村 文明家园”建设“十个一”工程,建成省级示范点13个。积极筹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全市“庆丰收、促和美”村BA等赛事活动,市县两级策划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系列庆祝活动,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群众体育文化生活。

通过提高乡村善治水平,让乡风更文明、家风更良好、民风更淳朴。

凝聚各方力量  让乡村振兴“有人气”

众人拾柴火焰高,乡村要发展,人是主心骨。我市坚持党建引领,构建驻村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推动力量在一线聚集、责任在一线落实、成效在一线彰显。坚持选硬人,派强“生力军”,通过强统筹、优结构、严审核,一年来选派驻村干部1928名,解决基层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660个。

深化徐宝协作,下发苏陕协作资金9070万元,实施项目35个,已完工21个,接受徐州市财政援助资金511万元,累计在江苏就业农村劳动力8157人,全面完成省级下达我市2023年劳务协作指标任务。选派19名干部、95名专技人才赴徐州挂职学习,苏陕协作消费帮扶达到3.1亿元。

加大社会帮扶。大力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发动671家民营企业与613个村结对“联姻”,投入资金2.09亿元,实施村企联建项目687个,受益群众3.5万人。动员160个社会组织投入款物价值共计753万元,受益群众4.9万人。加强干部培训,全市累计开展各级各类乡村振兴干部培训619个班次,共培训51232人次,其中党政领导干部3905人次,有效提升了各级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扎实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认定高素质农民2612人,开展农民科技大培训1.4万余人。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加大乡村工匠培育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培育认定第一批乡村工匠共计356人,其中2人被推荐为国家级乡村工匠大师和乡村工匠名师人选。经过一系列努力,“土专家”“田秀才”脱颖而出,成了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迈步新征程,2024年宝鸡市乡村振兴系统将保持奋斗者的姿态、实干者的担当、逐梦者的执着,坚定信心决心,坚持苦干实干,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绘就广袤乡村更加多彩的新图景。

本文链接:https://xiangcunbao.cn/post/121.html 转载需授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