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载亲人上高山,一路芬芳满山崖。由小说《桐柏英雄》改编的电影《小花》中,游击队员何翠姑与老乡抬着担架上受伤的解放军战士赵永生,一步一跪艰难攀爬在山间,血迹斑斑的石阶和血肉模糊的膝盖,成就了中国影史上的经典镜头,将桐柏英雄不屈的意志和军民的鱼水深情,烙在几代人心头。
赢得天下春常在,迎来家乡山河秀。昔日革命先辈如千万朵“小花”为桐柏铸就鲜红底色,今朝干部群众又以产业之花、精神之花、生态之花、幸福之花等万千朵“小花”,为乡村振兴征程中的桐柏添彩增色。
映山红开遍山间的时刻,秀美的自然风情与厚重的人文色彩交织,各类富民产业嵌套加持于文旅产业,河南省桐柏县以“繁花”之姿,深深吸引着记者一行。
桐柏县黄岗镇红叶景区俯瞰图。
茶之“花 ” ,兰之“花 ”, 花花产业兴
清明节刚过,桐柏县的一处处茶园绿意盎然,生机勃发。采茶工忙着采摘新芽,制茶工忙着炒制春茶,茶香四溢,收获的喜悦也弥漫在绿水青山间。这样的忙碌期,每年从3月初持续至4月底。此间放眼桐柏山,处处天空蔚蓝、茶园碧绿,三五成群的采茶姑娘穿梭在绿丛,宛若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茶旅融合,是桐柏县近年来积极探索的茶产业发展模式。根据县情,制定《桐柏县茶产业“十四五”发展意见》等文件,并通过设计茶祖小镇、茶产业科技园、茶叶农业现代园、“四大文化”系列茶旅融合线路等有效规划和“把村落当景区、把茶园当景点”的高标准建设,将16.7万亩茶园产业资源,转化为旅游带动群众持续增收的新动能。
桐柏县目前的茶产业链条,正在向吃、住、游、购多领域延伸。通过对县域内现有茶园进行补植补造,已形成5000亩以上集中连片茶叶种植示范带5条,配套建设茶叶加工车间和沿途休闲设施,形成以茶叶采摘、加工、品鉴、休闲养生、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观光带。还规划建设了安棚镇李湾村、吴城镇王湾村、固县镇新庄村、月河镇袁庄村、程湾镇黑明寺等一批以茶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点,积极拓展茶事体验、茶叶休闲、茶村旅游等茶叶新兴业态,将茶山和茶园之美同乡村之美融于一体。如:安棚镇“十里茶香十里菌”的山水茶菌观光休闲体系,吸引周边县市区群众、客商来此买茶、品茶、赏景娱乐,既延伸了茶叶产品的产业链与价值链,又促进了茶叶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有效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韵而幽,妍而淡的兰花,因其一身具备君子“全德”,早就引起中国古人的倾心和移情。孔子咏兰,屈原佩兰,勾践种兰,鲁迅采兰。文人雅士千古赞颂的王者之香、国士之姿,在中华大地孕育出深厚的艺兰、赏兰、以兰会友的文化氛围。巍巍桐柏山,是天然的兰花物种基因库,桐柏兰花品种丰富,群众种兰养兰的历史源远流长,兰花品质享誉海内外,深受专家好评和兰商青睐。
近年来,桐柏县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兰花产业经济,以桐柏县兰花产业为依托,建成大河镇国兰种植交流中心、中州国兰兰花科研与兰文化展示交流中心两大兰产业交流平台,以及大河、城郊等六大产业基地,将4万余从业人员深深融入年产值8.6亿元、年交易额3.3亿元兰草产业链上。与此同时,县里大力推动兰旅融合,打造宜游宜养宜业“兰香小镇”,其中森林覆盖率高达85%的大河镇依托国兰种植交流中心,在石佛寺村打造的“兰香小镇”尤为引人注目。
占地10万平方米的兰花特色产业种植基地,河南省最大的兰花博览展厅,先进的兰花种植大棚,以及精心培育的在各地兰展中捧回金奖的蕙兰梅瓣、三星蝶、奇花、飘梅等精品兰花……经过特色产业园提档升级,“兰香小镇”如今已是全国第一家以兰花为主题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河南省休闲观光园区。经常到此采购的几位浙江客户,购买了价值不菲的兰花,他们把塞得满满当当的后备箱展示给记者看,分享那份心满意足。
记者到访当日从景区服务中心了解到,此时尚不是游客高峰期。“兰香小镇”占地面积1500亩以上,其中包括有交易区、展览区、种植区、停车区、和美乡村区、文旅区以及民俗餐厅区,是河南省最大的兰花交易市场,每月16日、26日均为交易日,交易日期间,国内外客商络绎不绝。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兰花商、兰花爱好者纷纷慕名而来交流、切磋兰艺。
就在“兰香小镇”马上迎来客流高峰之际,在固县镇大石坡村和黄岗镇大棚村联合举办的“桃花节”则刚刚落下帷幕。这个农文旅融合项目,由大石坡村和大棚村的万亩桃园衍生而来。
有万亩荒山坡的大石坡村和大棚村,靠着聚焦桃产业打造“一村一品”,村民们劳动致富。据了解,果园单日采摘量可达2万余斤,每亩产出4000多斤,亩均毛收入6000元左右,是传统农业的三倍,种桃户年平均收入轻松突破12万元。固县镇、黄岗镇显然并不满足于此。“赏花+采摘+生态游”,将生产与旅游、观光、采摘体验结合起来,在全域、多季旅游模式里,以更长的产业链条让群众获得更大的收益,才是他们的努力方向。
桐柏县大河镇兰花博览会。
村之“花”,野之“花”,花花映笑颜
统一青瓦和白墙的豫南山水民居建筑错落有致地坐落在尚楼这幅山水画中;迎面而来处、曲径辗转处、隐秘角落处,栩栩如生的墙面油画、3D画遍布;家家户户门楣上悬挂着木纹底红字的“印象尚楼”牌匾令村庄增添了几分诗意;一汪山泉汇集村前,湖心岛中央的儿童乐园不时传来孩童们嬉戏的声音;河边,广场上,悠闲的老百姓下棋、聊天……
“不用到南方,满目小江南”的城郊乡尚楼村,近年来依托自然山水优势和近郊区位优势,与周边月河镇徐寨村联袂打造了集健康养生养老、亲水休闲度假、民俗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桐柏县近郊休闲度假旅游基地。目前,尚楼村发展农家乐、特色采摘园30余家,年接待游客20万余人,带动50余户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湖心岛上,占地15亩的小型娱乐场,周末最高接待纪录达到1000人以上,收入源源不断涌入村集体。市场化经营的养老院选择扎根在尚楼村,吸引着桐柏本县及周边县的老百姓来此入住。
“美丽、水韵、活力、幸福”的尚楼村,几年前刚刚经历过一场蜕变。通过建基础、抓整治、强美化,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和村庄更新工程,使尚楼的村容村貌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化、系统化的提升。据了解,进行村庄规划时,尚楼村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成员作用,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建设时延续村落原有机理,坚持“修旧如旧,就地取材”,打造乡村特色风貌;对村民房屋翻修改造时,替群众着想,在达到改造标准的前提下经济上能省则省。同时,尚楼村科学谋划、精心统筹空间布局结构,保障产业发展空间,立足产业发展探索“生态+产业+旅游”模式。
用村民王祖顺的话说,这些年村里的变化,那可是“翻天覆地”。他家的老房子在2022年进行了翻修,自家开的“农家乐”,来吃饭的客人越来越多,每天十几、二十桌,屋里摆不下,饭点儿到了,餐桌得摆到河边。如今,王祖顺和老伴儿、儿子、儿媳、闺女,一家5口人一起经营,全家无人在外务工,团团圆圆守在环境优美的村子里,一年净收入20万元。
城郊乡乡长牛栋梁告诉记者,尚楼村到县城核心位置仅3公里,在开通免费公交的基础上,前不久又打通了尚楼村至县火车站的道路。目前,县乡正在谋划登山步道、观光游览项目等配套设施,新建有机采摘园,助力近郊游“采摘经济”,“发展民俗农家乐,让老百姓的旅游饭,吃得更畅快。”
与尚楼村以秀逸的江南风情吸引人不同,地广人稀的城郊乡刘湾村,则因地制宜凭借“乡村野趣”铺陈旅游文章。刘湾村位于群山环抱的龙潭河景区内,这里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恢宏的龙潭河水库像明珠般镶嵌其中。村党支部书记罗德成说,刘湾村全村仅有667人,之前放眼一望全是山林,没有人烟。脱贫攻坚期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升,给这个距县城仅10公里的小村庄带来发展旅游的机遇。
处处保留着原生态风情的刘湾村,以农业和旅游餐饮服务业为主,着力发展具备乡村特色的体验项目。刘湾村位于龙潭河景区内,龙潭河水库、桐柏山木雕博物馆、东方神木园、河南佛教学院等景点均在其间,使发展民宿旅游有明显的资源和客源优势。“融入自然,宿在景中”,触手可及的美丽景色,正是刘湾村民宿拥有的空间布局优势。游客选择民宿是希望能亲身体验一把乡村生活,要提供可亲可玩的乡村体验项目。当地引导培育壮大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光旅游价值的特色种养殖业,现有茶叶1000多亩、板栗800多亩、花卉苗木300多亩、珍珠花200多亩,土蜂5000多群,还发展土鸡养殖业,提升民宿游客的参与度。
沿水库周边,刘湾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满供游客歇息的小板凳。推门进入一户河边农家乐,炉灶里柴火噼噼啪啪作响,柴火锅里炖着的走地鸡喷香扑鼻,一位大姐和家人正在忙碌地备菜,记者问及收入时,她有些不好意思,却没忍住开心的笑。她说:“还不错。每天中午、晚上,都有两三桌客人。”村里像她家一样开农家乐的有30余户,年游客量逾10万人次。
山间,村民刚刚采摘下野茶鲜叶,立刻被等在村里的采购人员以50元/斤收走。刘湾村党支部书记罗德成说,靠山吃山,他们靠的这儿,就是金山银山。
红之“花”,绿之“花”,花花振精神
青山巍峨长存桐柏英雄浩气,淮水激荡尽慰革命先烈忠魂。桐柏,是红色文化的沃土,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位于城郊乡叶家大庄的桐柏革命纪念馆,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里也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行署旧址,是桐柏波澜壮阔革命历史长河中的微缩画卷。桐柏山上,桐柏英雄纪念碑挺拔耸立,纪念着为解放这块土地而牺牲的一万两千位烈士,成为缅怀先烈、弘扬革命传统的教育基地。
桐柏县通过整合谋划,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并以红二十五军长征转战南阳展馆、南阳第一支红军诞生地纪念馆所在地等村庄为突破,打造田园综合体项目,推动红色资源在农文旅产业融合上的带动提升作用。位于大别山深处的新集乡磨沟村便是这样一个典型村庄。
走进磨沟村,自然风光山清水秀、乡村道路整洁平坦、民居民宿错落有致,路边摊位上飘来阵阵烤煎饼的清香……
磨沟村曾是红军长征途中重要的休整地,由定点帮扶单位河南水利投资集团投资建设、总建筑面积逾1500平方米的红二十五军长征转战南阳展馆坐落在这里。作为全国首家村级红军长征展馆,对各地游客具备强烈的吸引力。
在红色文旅的带动下,磨沟村绿色生态资源也释放出发展活力。磨沟村的发展按照“不挖山、莫砍树、慎填塘、少拆房”的整体思路,积极打造新型田园综合体,竭力保存乡村的农耕之美、田园之美、自然之美、传统之美,营造产业旅游氛围。山上,村民种植有机茶1000亩、中药材2000多亩,沟底,发展莲鱼共养200亩。村里还发展农家乐、特色民宿20多家,打造了映山红花海、尖山峰山寨等景点,修建了4.8公里的登山步道,成立了桐柏县第一家村级旅游公司,连续三年举办“磨沟乡村旅游周”,期间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以上。村旅游公司倾力打造的“磨沟印象”系列农产品,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土鸡蛋、野蜂蜜、稻虾米、风干山野菜等特色农产品深受游客青睞。村里开民宿的杨运峰说,几十里外的农户都跑来服务旅游,家家收入都非常可观。磨沟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晋,指着曾是荒山坡的油茶林告诉记者,村里鼓励村民逐步发展油茶种植,周边荒山将种植油茶1万棵。去年,磨沟村还成功创建了河南省4A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
拉大旅游框架的磨沟村,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红绿相映”生出金疙瘩。
位于桐柏山前、淮河之畔的月河镇,“水如环带山如枕”,境内公益林面积达3.8万亩,茶香遍野,林木茂盛,水脉畅盈,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沿月河淮南乡村振兴旅游路,映山红康养小镇、徐寨荷花基地、南阳第一个党小组诞生地纪念馆、老街竹筏漂流等月河镇农文旅融合发展亮点被串联起来。
立足绿色资源禀赋,月河镇做活做细农产业的同时,保护性开发利用笔架山、凤凰山、龙潭河“两山一河”绿色景观,做强全域旅游。依托已建成的袁庄茶叶、沈庄稻虾共作、徐寨苗木、笔架山林果、老街旅游、西湾康养六大产业园,月河镇大力发展乡村游,让产业成为田园风景,吸引周边居民纷至沓来,漫步“彩虹路”、品春茶、赏荷花、采摘绿色果蔬、沉浸稻染秋色。水韵徐寨、康韵西湾、茶韵袁庄、旅韵老街、古韵唐城,月河镇初步形成淮源湿地生态带、淮源景观大道、5个乡村产业振兴示范样板村的全域旅游整体布局。围绕“水”资源优势,这里正在打造自城郊乡尚楼村起,终至月河镇的水路旅游线路,通过码头经济,实现“一船游五韵”。
桐柏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千里淮河从这里发源,生态优越,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57%,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最高可达4万多个,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是个“氧”“养”得意的福地。
秀美的苏式园林风格建筑,借助本地丰富的水面景观,位于月河镇西湾村的桐柏家园·映山红康养旅居地正蓬勃兴起,并计划于近期投入运营。作为产城融合示范区,这里着力打造以养老为主体,产业群、度假群融合发展的康养产业新业态。特困供养服务中心面向特困供养群体;“全龄宜居、颐养天年、乐学人生”的家庭康养生活方式面向大众化养老需求;融合“医疗保障+养老”的中医健康医养服务中心,则面向有医养康养需求群体,为其提供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
桐柏有中原“红叶之都”的美誉,30余平方公里的红叶资源,分布在连绵数十里的山岭沟壑间。近年来,桐柏县对桐柏红叶进行综合开发,建成游客服务中心、铺设旅游步道,并完善了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临近周边村庄,群众开办农家乐餐馆、土特产商店、采摘园等100多家。层林尽染、漫山红遍时,每日逾万游客在此登高望远,观景赏叶,感慨河山壮美,生活幸福。
桐柏县新集乡磨沟村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显著,成功创建河南省4A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
人文之“花”,民本之“花”,花花颂古今
桐柏县城关镇茶祖文化公园内的茶祖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约24米的茶祖神农雕像,左手持农具“耒耜”,右手持一芽二叶的茶叶,底座浮雕图案展示神农“授民种茶”和“授民以茶解毒”。雕像面向桐柏山系,那里正是远古时期神农活动的地方。
雄健伟岸的茶祖神农雕像,正在成为桐柏县的产业地标、人文地标和旅游地标。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茶祖文化产业园,占地4000亩,是桐柏县建设中的“中原茶旅小镇”的核心区域。“中原茶旅小镇”致力打造中国“三茶”统筹先行示范、中国茶旅融合新标杆、中国县级城市空间新典范。产业园区除拥有产品研发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现代化杯茶精制加工厂外,还有红茶科技园、茶祖茗茶汇、茶文化主题五星级酒店等。占地面积300亩的茶祖文化公园,亦在其间。茶旅小镇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桐柏县宜居的茶文化生活社区,预计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带动万人就业。
福建茶祖印象集团相关负责人陈选峰向记者介绍,公司扎根桐柏县投资建设产业园,正是基于当地深厚的人文根基。桐柏除了是茶祖神农的早期活动地外,也是茶圣陆羽开启品悟茶经之旅的地方。据史书载,公元755年,陆羽第一次出游就是奔着寻找茶的源头而来到了桐柏。
茶祖文化公园的樱花大道上,众多游客正徜徉于此,欣赏盛放的樱花。当他们经过那一座座表达着“茶和天下”精神的雕塑,经过那一幅幅镌刻着“廉、美、和、敬”茶道精神的屏风,六千年茶史飞觞的人文力量,就这样延绵传递下去。
盘古开天,血为淮渎。桐柏县有大量的盘古文化遗证和丰富的盘古神话传说,有众多与《西游记》人物故事有关的奇石景观和地名传说,有祖师顶、姜公庙、兵马场、五虎山等文化内涵丰厚的景观,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盘古之乡”。发源于此的千里淮河,哺育着华夏六分之一的人口。始建于秦代的淮祠,是淮河源头的标志性建筑。桐柏县深挖人文景观的历史价值,在农文旅融合进程中进行着有效的资源转化。西湾村、唐城村先后成为“省级传统村落”,笔架山被评为“河南省休闲观光园区”,徐寨村被命名为“南阳市文化产业特色村”;以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埠江镇付楼村党支部书记李健为原型创作的皮影戏,激荡起皮影戏、桐柏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风采。
桐柏县通过旅游公路建设、景点公交免费招手停等交通及民生服务,进一步对农文旅深入融合实现加持。全长10公里的淮南旅游公路就是这样一条产业路、资源路、富民路。桐柏县2023年重点打造的这条旅游公路,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沿线物产丰富,汇集了千亩荷塘、万亩茶园、西游记漂流、神农部落、红色遗址等生态和旅游资源;北联312国道,南接许广高速,拉近了桐柏与周边省市的距离,对促进豫鄂两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助力交旅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此外,桐柏县的茶祖大道、兰花大道、红叶路,也是路路通振兴。
桐柏县县长许晓燕称,全县通过擦亮“英雄桐柏”“生态淮源”两张名片,全面推动工业强县、产城融合、和美乡村、文旅文创、县域治理的工作提质增效、创新突破,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农文旅融合日上日妍的桐柏,提供了有力支撑。2023年县里推出观一部电影《小花》、看一部电视剧《桐柏英雄》、读一本小说《桐柏英雄》、唱一首歌《绒花》、品一杯桐柏茶、探一次淮河源、登一次桐柏山的桐柏英雄“七个一”活动,又辅以“安装一批太阳能灯、点亮桐柏大地,开通便民直通车、县域公交车免费坐,选树一批网络达人、每人赠送一套视频直播设备,发放一组音响设备、鼓励开展文化广场活动”等民生实事,合力推动桐柏农文旅融合多重奏,全力奏响桐柏乡村振兴最强音。
提起便民直通车,66岁的尚楼村乡村振兴指导员刘义江兴奋地告诉记者,从县城直达尚楼村的免费公交车,每15分钟一趟,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游玩,起到很强的导流作用。近日从县城经尚楼到徐寨,又开通了一条旅游闭环网红公路,新的免费公交线路也开始运营,客流又增加了不少。
乡村振兴指导员,是桐柏县2022年起以组织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而推进的一项创新工作机制,为刚刚或临近退休、立志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党员领导干部,提供利用业务能力沟通协调、发挥余热、服务老百姓的机会。刘义江就是从县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一头扎进尚楼村,动员干部群众提高思想认识、改善人居环境、争取项目资金,刘义江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干得起劲儿,也获得了上上下下的认可。
桐柏县委副书记杨好宁告诉记者,像刘义江这样的“乡村振兴指导员”,桐柏县目前共有22名。他们自到任职村开展工作以来,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用力着力解决好民生福祉,已为21个村争取、引进各类资金共计1.8亿元,且16个村已明晰主导产业并均有项目进驻;并在创建“五星”支部的过程中,涌现出“群星闪耀”的生动局面。同时,“淮源之声”民生参事团,选聘10名担任过县处级或乡科级干部“一把手”的老同志任参事员,激活银发人才“引擎”,也在助力桐柏县委、县政府,找准为民服务小切口,推动基层治理大提升。
桐柏山,英雄的山。英雄们生与死的价值取舍同他们的精神长存于桐柏代代儿女心中。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传承好红色基因,转化成不竭动力,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桐柏县党员干部的共同心声。
“桐柏县将强化‘分秒等不起、时刻坐不住、处处慢不得’的效率意识,树立‘用数据说话、凭实绩交卷、以成效检验’的工作导向,持续聚焦‘现代化国际碱都、全国知名茶乡、中国文旅名县、中华生态休闲康养福地’发展目标和建设‘山水桐柏’‘大美桐柏’‘生态淮源’‘幸福淮源’奋斗方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确立‘茶、艾、菌、花’为特色主导的‘4+N’产业振兴体系,统筹发展山水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旅游、森林康养旅游,构建全域化旅游产业格局,持续打响桐柏文旅名片,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彰显桐柏担当、展现桐柏作为”。桐柏县县委书记党建凯说。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世上有朵英雄的花,那是青春放光华。乡村振兴征程中,小小的桐柏县,以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正在绽放大大的能量。时代与古典互文,传统与当下映照。桐柏,正是那朵“小花”;桐柏,胜似那朵小花。桐柏,红绿“小花”映天下。
本文链接:https://xiangcunbao.cn/post/129.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