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烦事,找社区干部。”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雪花湖社区,搬迁群众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雪花湖社区是一个风景如画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于2018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有房屋148栋1330套,安置全镇20个村1112户共5782人,水族群众占比99%。
近年来,黔南州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从完善配套政策、增强要素保障、优化基层治理、丰富文化生活、倡导文明新风等方面协同发力,千方百计解决好搬迁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管理有序、就业充分、保障到位、和谐宜居”的移民搬迁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搬迁脱贫群众年人均纯收入14383元,增速17.3%。
放学后,惠水移民社区的孩子们到社区图书室看书、学习。
乐在社区 助力融入“15分钟生活圈”
“最近都在下大雨,你们要关好门窗,多留意一下房子的各个角落,要是漏水,不仅影响电线线路,也会影响房屋安全。”长顺县广顺镇金竹社区的“维修管家”陈加富,正拉着刚回家的社区居民细细叮嘱。
为了帮助金竹社区789户3297名昔日久居深山的搬迁群众,适应从农村跨越到城镇成为“新市民”身份转变,2022年6月份,社区通过成立社区集体物业公司,向搬迁群众提供物业、就业、矛盾纠纷调解、供水、供电、维修、通信、金融八大职能“管家服务”,让搬迁群众能尽快融入新家园、乐享新生活。
每到夏季雨水多发、秋冬季节火灾多发的时候,金竹社区“八大管家”各司其职,挨家挨户排查安全隐患,宣传安全知识,随手解决力所能及的环境卫生问题,把乱停乱放的电瓶车搬到停车位摆放好,走走停停、手眼并用地忙碌着已经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
“作为社区的一分子,我们做的其实都是一些小事,微不足道。今后,我还要继续努力共同建好我们这个大家。”50多岁的陈加富每天穿梭于社区内外,忙着为居民们提供水、电志愿维修服务。
清晨,在独山县望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门诊室内,医生认真询问着患者身体不适的症状,三两群众在旁有序候诊;取药窗口边,不时响起医生温和的声音,细心叮嘱患者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一个小小的卫生服务站,让便利实惠的医疗资源、医疗服务变得触手可及。
“以前我们看病要到城里去,现在社区有卫生服务站,我们走几分钟就可以就诊了。”社区居民庞日慧表示,家门口的卫生服务站对于大家来说方便了许多。
近年来,黔南州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与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紧密结合,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站)、托儿所的建设、经营和管理,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水平;支持农超、快递、药店、餐饮、通信等服务网点进驻安置区,提升群众生活便利性;完善文化广场、篮球场、健身步道、袖珍公园等文体设施,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临近中午,望城社区惠民超市内开始热闹起来,品类齐全、价格实惠的商品吸引周边不少居民前来光顾。除了惠民超市,一旁的小型农贸市场也是社区居民每日必到之地,新鲜的蔬菜水果和各种肉类摆放得井然有序,小小的菜市场成为社区里最具烟火气的一方角落。
望城社区将后续服务、后续管理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持续完善超市、卫生院、“四点半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给居民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
“每天放学之后我就会到‘四点半学校’,这里的老师还会辅导我写作业。”望城社区的“小居民”吴明璐高兴地说。
据了解,望城社区“四点半学校”配备有西部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各一名,利用社区的场地资源、图书资源和社会资助,搭建起少年儿童在社区的互助学习平台,促进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推动社区和谐稳定。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15分钟生活圈’这个建设内容上不断拓展,激活每一个单元细胞,为群众的幸福生活再加码。”望城社区党委书记郭信伦说。
目前,黔南州已成功创建易地扶贫搬迁五星级15分钟社区生活圈4个,2024年拟创建五星级社区13个、四星级社区12个、三星级社区2个。
美在社区 新型城镇化一个也不落下
“一砖一瓦皆显乡韵,草木田溪都是风景。”穿行在平塘县克度“天文小镇”,整洁优美的村容村貌让这里显得恬淡安静。“党的山歌唱不尽,党的恩情说不完。唱首山歌歌颂党,党恩牢牢记心间……”这是克度镇马鞍社区布依八音弹唱队自编自唱的山歌,乡亲们悠扬的曲调、优美的歌声,诉说着如今的和谐幸福生活。
马鞍社区,是平塘县为保障“中国天眼”安全运行,集中搬迁安置“中国天眼”核心区群众而建设,共搬迁安置557户2591人。
社区里,水、电、路、信、绿化等各类设施齐全,配套有党群服务中心、卫生室、幼儿园、电商服务站、供销社、山体公园、智能监控、就业车间等设施,为搬迁群众提供了便捷、舒适、安全的生产生活条件。
据社区负责人介绍,马鞍社区以保障“中国天眼”安全运行为主线,以党建为引领,按照“党建+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要求,探索了“三建五强四单”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为搬迁群众营造了和谐、健康、有序的生活环境。
“现在和以前的生活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自从都匀市毛尖镇坪阳村三组搬到了城区的思源社区城南移民安置点后,居民吴化菊一家的日子就越过越红火了。“找工作方便、生活方便、老人看病小孩上学都方便。”吴化菊笑着说。
为了进一步推动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2024年1月,黔南州委、州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黔南州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九项具体措施,覆盖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提高健康保障水平、提升人口整体素质、促进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加速市民化融入进程、提升融入质效等领域。
全年,黔南州将投入资金4454.7万元,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36个,着力改善搬迁安置社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富在社区 脱贫致富一个也不能少
哒哒哒……独山县鄢家山社区旁的帮扶车间内传来缝纫机敲击的声音,贵州钧裕皮具有限公司员工韦良会正忙着将小块布料拼接组合,制成当下流行的新款皮包。
“我来这里工作3年了,每天骑车5分钟就能到公司,中午还能接孩子回家吃饭,一个月工资4000元,比外出务工好得多。”鄢家山社区居民韦良会说。独山县鄢家山社区是2017年独山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共安置了1589户6911名搬迁群众。“车间建到家门口,既能挣钱还能顾家。”据独山县鄢家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赵远盛介绍,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帮扶资金的支持下,2020年,鄢家山社区建设了3000平方米就业帮扶车间,并引进广州企业从事箱包生产,让搬迁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这些年来,黔南州以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搞好产业布局,推动安置区与产业园区一体化建设,重点开展家政、美容美发、月嫂、护工等技能培训,提高持证上岗率,支持有经验、有资金的搬迁致富带头人,组建木工、钢筋工、水电工等施工班组或公司,依法承揽承接无资质限制的政府性项目,并积极开发适合40—65周岁人员的就业岗位,筑牢兜底就业保障。
目前,黔南州开展技能培训1110人次,12.58万人实现高质量稳定就业,就业率95.68%,其中公益性岗位就业8840人,有劳动力家庭实现1户1人以上就业。
从农村到城市、从村寨到社区、从农民到居民,黔南州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改变了众多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让五彩斑斓的各族文化在一个个城中新区散发光芒。同时,涌入的巨大人流也为城市增添了更多的“新鲜血液”和城市烟火气,而黔南州的管理者们也将城市发展与移民需求相结合,为“新来者”做“新衣”,让黔南变得更加美丽。(作者单位: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生态移民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
本文链接:https://xiangcunbao.cn/post/145.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