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组织实施“产业项目攻坚行动”,明确“项目第一支撑、招商第一要事、园区第一阵地、增收第一任务”四项重点,并鲜明地把群众增收当作落脚点,围绕产业和就业,通过做强园区就业一批、发展特色农业吸引一批、主城帮扶转移一批、帮扶车间吸纳一批、落实政策开发一批、兜底保障解决一批,把群众增收行动做实做细。截至2023年底,全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3886.76元,同比增长16.41%,较2020年增长了58.85%,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守底线,精准监测是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必须抓紧抓实帮扶政策有效衔接这一关键,进一步完善帮扶机制、提升政策效能,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自脱贫摘帽以来,东川区严格按照“四个不摘”工作要求,通过“线上”抓准数据比对,“线下”抓实入户排查,构建“区级月调度、乡镇(街道)半月研判、村组日常排查”的监测帮扶体系,确保返贫风险“早发现、早干预、早消除”。
区级每月调度。建立“区级部门横向比对、乡镇村组纵向核实”的预警信息核实反馈机制,区级每月调度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创新建立“十村百户”和低收入人群重点监测机制,与昆明学院合作开展“校地结对”第三方监测模式,不断健全完善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机制。乡镇定期研判。各乡镇(街道)每半月对村级上报的风险识别消除和帮扶措施落实等情况进行复核,针对性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切实做到风险及时研判、措施及时制定、重点对象及时帮扶。村组日常排查。组建以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帮扶责任人为主体的监测微网格,充分发挥探头作用,常态化开展走访排查,织密织牢监测帮扶管理服务网。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委书记龙刚(右一)在阿旺镇新碧嘎村调研蓝莓种植基地。
稳支撑,产业就业是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多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下功夫,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主攻方向,在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上多想办法,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聚焦聚力。”培育提升产业、积极扩大就业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支撑和现实途径,东川区坚持产业和就业两手抓两手硬,不断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多元产业带动。坚持让农民富在产业链上,着力做强工业、做优农业、做活文旅,以产业转型之变提升群众增收之效。2023年全区推动实施54个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同比增长20%,22个项目纳入省级重大项目库,数量翻了一番,宇泽单晶硅拉棒项目跻身省级“重中之重”项目库,实现近三年来零的突破,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让更多群众享受到高质量发展红利。精准就业服务。创新实施“网格闭环”精准摸底、“幸福敲门”精准问需、“政企联动”精准送岗、“订单培训”精准强技、“三门连接”精准转移、“优化服务”精准稳岗的“六步法”就业举措,全流程精准服务,针对性开展就业帮扶,典型经验得到省级推广。2023年共计推送岗位2.6万个,上门送岗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11.99万人,转移就业率91.08%。拓展地域覆盖。依托主城区精准帮扶、沪滇劳务协作、驻外就业工作站等各方力量,积极开拓区外劳务市场,不断提高务工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村级劳务输出合作社和社会就业组织,先后成立东川驻北京、昆明、华东、华南、华中5个务工服务联络站,在昆明建立8个就业创业服务基地,形成多地域就业服务便捷化服务网。
促协同,协作帮扶是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东西部结对帮扶关系,拓展帮扶领域,健全帮扶机制,优化帮扶方式,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促进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东川区依托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和“组团式”帮扶力量,用好用活帮扶资源优势,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增收。
深化山海协同。上海市普陀区自2018年帮扶东川区以来,双方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帮扶协作、人才交流等工作机制,帮扶推进“云品入沪”,“东川大集”第四季系列活动首次以“红土优采”冬季农产品发布为主题走进上海,2023年销往上海地区的东川农特产品销售额达5887.77万元。今年3月,东川区依托招商引资合作平台,在上海市普陀区成功举办了“山海连心·产业协同”小江干热河谷特色农业产业园招商引资推介会,顺利签约包括设施农业、冷链物流、智慧运营等多领域共19个项目,总投资13.92亿元,为带动群众稳定增收提供了强劲动力。深化定点帮扶。航天科工集团自2013年定点帮扶东川区以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275万元,实施帮扶项目72个,采购及帮销农产品约4500万元,并达成全产业链帮扶合作意向,为东川特色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延链补链帮助,东川花椒成功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开展“太空育种”,目前已在乌龙花椒基地播种50余亩。深化科技赋能。依托国家科技特派团科研优势,积极探索“团队+”帮扶模式,以科技赋能东川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产品附加值。创新“科技小院+示范基地+企业农户”技术推广机制,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12亩,引进新品种(品系)124个、新技术7项,为马铃薯、生猪、水禽、大宗蔬菜四类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开花洋芋”实现每亩增产238.87公斤,亩均产值上万元,“小土豆”变成了“金疙瘩”。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的红土地。
强保障,基层基础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东川区始终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持续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基层基础。
强化基层组织。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路径,着力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聚焦“好班子、好规划、好产业、好环境、好机制”标准,成功打造出大营盘村等13个“五好”乡村振兴示范村,以点带面、以村带片、以片带产,聚力将村级党组织打造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引领群众增收的坚强堡垒。强化基层队伍。全面压紧压实“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选优配强班子队伍,乡镇领导班子中熟悉“三农”工作干部比例提高到75%以上。实体化运作乡村振兴学院,大力开展提高农民素质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新型电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全面提升“两委”班子服务乡村振兴、带动群众致富的能力。 以小江沿线48个村庄为重点,推动实施“三变五合”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在14个试点村成立股份、土地、劳务、旅游、置业五大股份合作社,完成1.8万名村民股权量化,推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激活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为乡村全面振兴蓄力赋能。
征途回望千山远,前路放眼万木春。下一步,东川区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作者系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委书记)
本文链接:https://xiangcunbao.cn/post/193.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