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有一句口头禅——“我行先!”环境考验人,环境也塑造人。广东人“敢为天下先”,这要从岭南文化的形成历史中寻找基因和血缘。在中国的大地上,位于南岭地区的广东借着4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厚积薄发、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的路子。以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等城市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但相比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相对落后,有的地区农村面貌还赶不上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广东凸显,这是实现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赴广东考察调研,走遍粤东粤西粤北和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多次走访农村和困难群众,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广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开出良方,指明道路。2023年12月,本刊记者回访了总书记走过的三个村庄,看发展,寻变化,解读岭南乡村脱贫致富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密码。
甜美果海乡村振兴示范带柏桥村段。
村改开辟村庄发展新空间
走进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黄龙村,这里道路宽敞整洁、树木葱郁、人流如织……在村里的富临公园,每天傍晚,大人们在树下拉家常,孩子们在公园里玩得不亦乐乎。一旁的黄龙村党群文化活动中心门前,习近平总书记到黄龙村考察的照片张贴在显眼一侧,总书记亲切的慰问画面,令人欢欣鼓舞。村里老人昌叔说,“这几年村环境好了,经济上去了,村民生活质量大大改善,大家都乐呵呵的!”
时间回到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出京考察就来到广东,这也是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到地方考察的第一站。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指出:“这次调研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何处是城市,何处是乡村”,南粤大地农村的发展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此行调研的重点。2012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素有“岭南水乡”之称的黄龙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
提起这段历史,脱贫户张锡尧最有发言权。当年总书记走进他家访贫问苦的场景,已经成为一家人终生难忘的记忆,他家乃至整村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收入来源也因为总书记的到访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黄龙村曾是顺德区20个“经济发展较慢村”之一,村容村貌不佳、公共服务滞后,被村民称为“三差村”——经济收入差、村容村貌差、治安差。“小散乱污”的村级工业园曾一度制约着黄龙村的发展。
“我们这离世界五百强的美的集团总部只有7公里,很多美的集团的车间工人在村里租房,房租收入也是当时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黄龙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忠青介绍,当时村里的黄涌工业区位于主干道附近,但受制于基础设施及产业结构,产业升级难。与周边集体收入多、村庄规划好、村民收入高的行政村相比,黄龙村人始终抬不起头。
“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个时刻,总书记来我家慰问,还和我握手,让我感受到党的关怀。”回忆起10多年前的那一幕,张锡尧仍历历在目,“总书记和我们一家人聊了一些家常,鼓励我们要积极向上、自强不息,鼓励我女儿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既为社会作出贡献,也能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临走时还送给我女儿《现代汉语词典》《英汉词典》和‘快译通’电子词典。”
张锡尧的老屋在青云街16号。时过境迁,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佛山市党员教育基地”和北滘镇党史展厅,时不时有游人过来参观。房子虽老旧,但依旧有独特的价值。对于张锡尧一家人来说,这里是家的记忆。“没事的时候,我会经常回来转转,有时还会给游客讲讲我家和黄龙村的发展变化。”张锡尧说。
黄龙村刻着时代的烙印,经历过贫困,也经历着变迁。原本的工业村近10年来又“返璞归真”,腾退村级工业园,提升村内环境和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起了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周末旅游目的地。如今的黄龙村已从经济收入差、村容村貌差、治安差的“三差村”,一跃成为文明村、示范村、健康村、卫生村,成为岭南水乡与工业气息相融的现代化村落。
焕然一新的黄龙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乡村振兴为统领,发挥“头雁领导力”“制度执行力”“党群同心力”,不断加快发展。
“碧江出只鸡,黄龙出个瓜”,黑皮冬瓜是黄龙村特有的农产品。黄龙村人守正创新,将黑皮冬瓜做出了新花样。
2023黄龙村黑皮冬瓜种植大赛,村民展示自家种的趣致冬瓜。
黑皮冬瓜玩偶、钥匙扣、小电扇……现在来到黄龙村的游客,不少人都会到黑皮冬瓜文创馆里逛一逛,选购文创周边产品。在紧邻文创馆的粤菜师傅培训基地,今年正在尝试推出冬瓜鸡预制菜,让“土特产”走出村子,走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身处GDP千亿元大镇,黄龙村的土地价值也变得更高。
2018年4月,顺德区启动村级工业园改造,黄龙村作为北滘镇率先推进村改的村居之一,拆除村级工业园近600亩,迎来了转型提升的黄金机遇。其中位于黄涌工业区的顺德万洋科技众创城,将重点引进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业,打造现代化产业园区。
“顺德万洋科技众创城计划今年投入使用,预计村里每年收入超1800万元,是原来租金的3倍。”陈忠青介绍。“村改提高了收入,也提高了分红,让我们村民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对未来生活也很有信心。”村民陈秋强高兴地说。
边拆边建,工业园拆除后,黄龙村下大力气改善社区环境,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社区绿化、美化工作,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美化闲置用地、清理卫生死角,使整村的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2023年12月2日,黄龙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便民义诊活动,图为医生认真为村民检查身体。
在村党委的主导下,当地先后建设了党建主题公园、省级幼儿园、黄龙村党群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工作坊、社区卫生服务站、儿童图书阁、长者配套楼、村史馆、党群共建红色家园等一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
“生活越来越好”——这是黄龙村村民共同的感受。陈忠青说:“今后我们将继续以‘农村党建推动乡村振兴’为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让群众日子更有奔头。”
连樟笑迎八方客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到广东考察。
10月的粤北山区,暑热仍未消退。位于英德市连江口镇的连樟村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要坚持辩证思维,转变观念,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充分发挥粤东西北地区生态优势,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
山是青山,水是绿水,对比高楼林立的珠三角,这里确实是一块清幽之地。但优美的环境掩盖不了贫困的事实。
山多地少,耕地面积只有905亩,水田人均不足半亩,林地面积则多达4.3万多亩。集体经济匮乏,最低时一年只有2000元。
连樟村的著名景点“连樟客厅”中有一个巨大的沙盘,沙盘中就是连樟村的地形,丘陵围绕,河边建村,仅有的耕地全部位于山前的小河边、村民的房屋旁。
在过去,砂糖橘种植是连樟村的支柱产业,高峰时全村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收入也较为可观。2010年,由于有柑橘“癌症”之称的黄龙病蔓延,连樟村的支柱产业被摧毁。对靠山吃山寄予厚望的连樟人梦碎了,不得不又“闷头捣鼓”那不足千亩的水田维持生活,抑或转头去珠三角寻找打工就业机会。
2016年,连樟村被确定为省级相对贫困村,全村贫困户55户135人,其中五保贫困户14户15人、低保贫困户22户71人、一般贫困户19户49人。村集体收入微薄,缺乏办公场所和经费,村委会大门常年关闭,干部流动办公,党组织工作流于形式,村党总支作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被市委组织部纳入整改之列。
帮扶力量随之到位。清远市委办公室、清远市编办、清远市德晟投资集团公司成为连樟村帮扶单位,随后又增加了一家有一定实力的省内民营企业。
2016年5月,时任清远市政府办公室秘书一科科长张雪凡被选派至连樟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
党组织“软弱涣散”是张雪凡首要解决的事,他以“党建+X”的工作理念推进各项工作。
找不到人?他实行党员设岗定责机制。
没有组织生活和阵地?他着手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
党员干事没思路、没热情?他积极联系帮扶企业开展村企党建结对共建等活动,将企业文化注入长期封闭沉寂的连樟村组织生活中,使拼搏进取成为党员干部群众的一致信念。
走遍了所有自然村,张雪凡发现连樟村的自然资源优势并不明显,但山上有4.3万亩山林,山下有900多亩水田。
连樟村果菜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后,草莓、蓝莓等成为村里的新特产。
努力发展产业,干得好,山上就是宝库,山下就是粮仓,连樟村就不会再过穷日子。
方向既明,行动必速。在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连樟村村民紧抓产业脱贫,发展现代农业,甩开膀子加油干,誓要唤醒这片沉睡的土地。
2017年6月13日,新的连樟村公共服务站(现党群服务中心)启用,村民有了办事的地方,党员也终于有了像样的“党组织的家”。
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在村“两委”班子和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在帮扶企业的协助下,连樟村充分发挥帮扶力量和生态优势,做大做强生态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提升村级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村里人脱贫致富,让更多城里人慕名而来感受浓浓的乡愁。
“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连樟村留下殷切的嘱托。随后一系列的精准扶贫“组合拳”让村里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2019年,帮扶企业帮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完工,温室大棚里的草莓、蓝莓取代砂糖橘、麻竹笋成了小山村的新特产;
2020年11月,作为原国务院扶贫办认定的全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连樟村乡村振兴学院正式运营,为乡村振兴培养了大量人才;
2020年12月,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村党群活动中心启用,开设了老年乐膳馆和四点半课堂,解决了“一老一小”的现实问题;
…………
在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的表彰名单上,有一位连樟村村民——陆奕和。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奖奋斗奖的获得者之一,他用自家的故事讲述了一段不凡的脱贫经历。
由于家中缺少劳动力、子女在外就学等原因,陆奕和收入微薄,2016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那时候,他们一家六口蜗居在47平方米的土坯房里,一家仅有一个劳动力,有老人、有病人、有上学的孩子,陆奕和家成为村里的重点关注对象。
张雪凡和驻村工作队对陆奕和家格外关注。陆奕和不能外出务工,那就给他安排一个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劳动力有限,那就帮助他发展麻竹笋种植。看病开支大,政府提供合规的医疗保障和救助。教育支出大,政府提供教育资助并由企业帮扶——这是张雪凡“解剖麻雀”,给陆家量身定制的一份帮扶方案。
在驻村工作队和乡村干部的帮助下,陆奕和先后参加养鸡和种植麻竹笋、蔬菜、水果等培训班,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利用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他申请小额贷款5万元,承包竹山60多亩、蔬菜基地3亩,通过发展种植产业,年纯收入约5 万元。2019年,他被村里聘为旅游路线村容村貌管理员,年收入1.35万元,平时在村里笋厂做散工,年收入1.5万元,加上其他家庭成员收入,陆奕和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目前他的子女或参加工作或顺利考上大学,一家人日子越过越红火。
不仅是陆奕和一家,整个连樟村群众的生活都发生了改变。村里经过一番摸索,探索出“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大棚蔬菜、灵芝公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一个个项目纷纷落地连樟村。
2019年,连樟村全村54户137名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连樟村党总支委员陆国威从2017年就协助时任驻村第一书记做脱贫攻坚工作,亲眼看着连樟村“五年规划”从蓝图变为现实。他真切地说:“现在的连樟村成了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在连樟村的主干路上,一条商业街正在悄然形成,一些村民将土特产摆放在街道两边,供游客选购。如今的连樟村,“连樟一号”品牌正在逐步打造中,村里的灵芝、禾虫、花生油、香米等特色农产品都将通过统一包装走向市场。
连樟村中心村村庄环境干净整洁舒适。
28岁的路志鹏从韶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做了几年导游,便回到了家乡。他在连樟村改建民宿和特色餐饮店,带动村民吃上旅游饭。“我贷了50多万元的贴息贷款,将自家的老房设计、改造成了6间房的民宿,我的‘瑶福民宿’周末和暑假常常爆满。”除了民宿,路志鹏还经营了一家餐饮店,让母亲和姐姐打理,自己又建了个小酒坊,酿当地土酒款待四方来客。
特产街、连樟客厅、精品民宿、丰收农家乐……党建引领、产业带动,连樟村走上了小康“高速路”。
荔枝树下的乡村新图景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约有6800亩的荔枝园,其中一部分古树虽已历经风雨,却依然生机勃勃,每年产出的古树荔枝都大受市场追捧。2022年柏桥村荔枝鲜果销售产值达1.4亿元,年人均收入约5.1万元。
柏桥村荔枝喜获丰收。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阔步前行。
2023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柏桥村考察调研,既看千年古树保护,又看荔枝富民兴村。
在新的种植技术和经营模式下,荔枝在柏桥村焕发了新的活力。借助拍卖、定向订购、电商渠道和深加工,荔枝这个时令水果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金名片。
2023年5月19日,柏桥村举办了贡园荔枝树(千手观音)采摘权拍卖会,这次拍卖的古荔树品种为白糖罂,至今已经有600多年树龄。
当天,这棵树本年度采摘权拍出218万元高价,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高州慈善会,除了古树保护外,剩下所得将全部用于乡村振兴有关项目。
这是当地第四次拍卖古树采摘权,通过拍卖竞购的方式,高州荔枝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柏桥村以荔枝和龙眼种植为富民兴村的总抓手,走出了一条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子。村党总支书记何清告诉记者,村里现在有91名党员,其中30多名是年轻党员。党员成为乡村振兴的先锋和旗帜。
在柏桥村村史馆,这里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很多外地人除了去荔枝园参观外,更要到这里走一走。从这里,可以洞悉柏桥荔枝产业发展的密码。
“改革开放前,柏桥村荔枝种植规模并不大。改革开放后,柏桥村发动群众广泛种植优质早熟的‘白糖罂’荔枝,形成了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发展格局。”何清告诉记者,柏桥村成为高州市最先按省标准实现小康的村,如今这里户均200棵荔枝树,1—2棵古荔树。
在柏桥村的广场上,临街的商铺大多和荔枝相关,每年的荔枝收获季节,这里可谓全民皆电商。据村里统计,全村5月下旬至6月下旬荔枝节这段时间,约150家电商参与荔枝销售,年接待游客和客商200万人次。
何玲是村里的监测户,她家8口人,其中有4个孩子,生活压力一度很大。但当记者见到她本人时,笑容一直挂在她的脸上。现在,何玲在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上为村史馆和村委会提供保洁服务,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除了务工收入,她家还有200棵荔枝树,今年收入2万多元,生活和荔枝一样甜。
“我们这里世世代代、家家户户种植荔枝,可以说全村的兴衰就系在荔枝树上。” 高州市根子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社长何达为坦言,曾经荔枝这个古老的产业也是困扰村子发展的难题,“果子质量参差、收购商压价……家家户户各管各的、各卖各的,导致难以形成集群,产业发展出现停滞甚至倒退。”
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不仅是何达为,还有村中的种植大户、销售大户。
2007年,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成立,柏桥村的荔枝产业发展有了主心骨,开始有组织地种荔枝、卖荔枝。
“一步一个脚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何达为坦言,在合作社刚成立的几年里,由于没有经验,大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凭着缺啥补啥的“笨”方法,逐步壮大合作社力量,担负起统筹村里荔枝生产销售的重任,目前该合作社已成为国家农民合作示范社。
近几年,乘着省、市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东风,合作社迅速发展壮大。合作社与当地龙头企业高州市丰盛食品有限公司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依托企业的资源和实力,扩大产品种类和销售渠道。
在合作社的产品展示厅,记者看到了很多知名企业,杭州娃哈哈、北京同仁堂、“好想你”枣业……同时,小村庄的荔枝、龙眼成为全国多家企业的优质货源,入驻全国1700多家门店,同时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热销。
近年来,广东举全省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产业加速发展,乡村面貌发生历史性转变,乡村治理得到全面加强,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在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新阶段“闯”出南粤大地乡村发展新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广东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正努力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广东画卷。
本文链接:https://xiangcunbao.cn/post/49.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