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时代之风 苗乡侗寨话幸福

麻江县蓝梦谷生态蓝莓产业示范园内,村民正忙着采摘蓝莓,一颗颗果子将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超市;

台江县台拱街道红阳村,身着苗族服饰的村民正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为他们讲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带他们参观拥有千年历史的苗寨;

凯里市白果井街道思源社区的帮扶车间,女工们踩着缝纫机,手上的校服没过几天就穿在了某个学校的孩子们身上。

…………

苗乡侗寨,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4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贵州省调研,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指示精神,毫不放松抓好各项政策和工作措施落实,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持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扎实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在这个落英缤纷、绿意盎然的初夏,本刊记者回访总理走过的地方,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群众如何借助乡村振兴的春风,激发内生动力,在这片大地上奏响致富曲。

钱包鼓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蓝梦谷生态蓝莓产业园内,光明村种植大户王庆正和其他村民在田间忙碌,为即将上市的蓝莓销售做准备。李强总理在产业园调研时,最关心的就是大家的收入情况,当记者问到“收入怎么样”时,王庆的话匣子打开了。

 “年纯收入达50多万元,基地常年用工20人,蓝莓上市时还能带动60余人临时务工。”王庆说。

2008年,王庆开始种植蓝莓,如今,他家蓝莓的种植面积已由6亩发展到300亩。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看到家里的蓝莓产业发展势头,也回到家乡参与产业发展。

先富带后富。王庆除了是种植大户,还是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全村350户常住户有200多户1000多人从事蓝莓种植。

群众在生产端开了一个好头,在加工端、销售端,以贵州蓝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瑞科技)为代表的企业展开了另外一番探索。

公司董事长徐先群介绍,蓝瑞科技入驻蓝梦谷以来,建立五条生产线发展蓝莓精深加工,生产蓝莓相关的酒、果汁、果干等,并销往全国各地。目前,公司常年用工20人,人均月收入4000元。采果期临时用工50—60人,日均收入150—200元。

如今,入驻蓝梦谷的农业企业共有20家,通过蓝莓种植、精深加工、发展旅游业等,带动周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50万元,带动园区内985户农户增收,户均增收2万元左右。

早在1999年,贵州省已经开始试验种植蓝莓,党的十八大以来,麻江县在各个环节为产业发展加大赋能:

先后引进160多个品种,建立2个蓝莓育苗基地,年培育优质商品苗达200万株以上,筛选和培育选用莱克西、灿烂、蓝美1号为主推品种,实现了单品规模种植超过1万亩。

推行绿色生态有机种植,推动“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发展,形成了“地标品牌(麻江蓝莓)+区域公共品牌(麻小莓)+企业品牌”的品牌发展体系,麻江蓝莓地理标志产品纳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产品清单,并列入农业农村部精品品牌培训计划和全国“土特产”推荐名单。

目前,麻江县蓝莓种植面积达8.72万亩,建成3个万亩片乡(镇)和17个千亩村,带动全县3.6万人参与产业发展,人均增收1.2万元以上。

和蓝莓传统产业不同,台江县台盘村的“村BA”是文旅融合的新业态,以更有撞击力、更新潮的方式为乡村振兴赋能。

台江县台拱街道红阳村,穿着苗族服饰的姑娘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

2022年,台盘村“村BA”火爆出圈。如今,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有比赛,赛场便人山人海。“你要是来晚了,连赛场都进不去呢!”村民颇为自豪。

“村BA”火爆引燃了台盘村,带来的引流效应也延伸到县里其他村庄,县里推出“赏‘村BA’赛事  游美丽台江”为主题的三条精品旅游线路,红阳村便是旅游线路中的村落之一。

满目苍绿、流水潺潺的红阳村,拥有“二月二”敬桥节、苗年节、姊妹节等丰富的苗族传统活动以及保存较完整的千年苗寨。由此,红阳村建立起“以传统农业为基、苗族文化为魂、特色乡村旅游业为形”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

2023年4月,红阳村引入云村农文旅产业发展公司,建立“村党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盘活村民闲置资产入股到集体公司,将房屋院落进行微改造、精提升成为游客的旅居地、乡风文化的展出阵地和乡村生活的体验地。

2023年,红阳村接待游客50多万人,120余人参与苗寨建设,兑现劳务35万元,带动农户蜂蜜、家畜销售,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余万元。

有奔头  写好搬迁后半篇文章

“总理关心地问了这里(思源社区)好不好,还有没有种地,医保每年交多少……”2018年,从麻江县河坝村搬迁到思源社区,今年53岁的杨万然回忆起李强总理和自己聊天的场景,至今还激动不已。现在,他的家里访客络绎不绝,社区以及老家的邻居都来家里仔细打听总理当时和他聊了哪些话题。

总理的话题都围绕搬迁户过上更好的日子展开。就拿杨万然来说,搬到小区后,在社区帮助下,他低价承包了小区的门面房,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开始做豆腐生意,月收入3000元以上。妻子也凭借浙江帮扶贵州的机遇,去浙江打工,年收入4万元以上。

因搬迁受益的还有杨万然的儿子杨俊毅,之前杨俊毅每天步行40分钟才能到学校,如今,坐上家门口的公交车,十几分钟就到学校了。

为了推动创业,社区实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计划,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需求,按规定提供创业场所、设施设备、融资、能力建设、税费减免、管理咨询、人才培训、技术创新等相关服务;支持创办投资少、风险小的创业项目,鼓励发展夜经济、后备箱经济等特色经营项目;对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给予一次性 5000 元创业补贴。对租用符合规划、安全和环保要求的经营场地创业,按规定给予每月500 元场租补贴,对实际月租金低于 500 元的据实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目前,在社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下,117名和杨万然一样的群众实现了自主创业。此外,为了增加广大留守妇女的收入,思源社区还大力引入帮扶车间,让留守妇女可以在家门口就业。

“哒哒哒、哒哒哒……”此起彼伏的缝纫机运转声回荡在凯里市旭扬服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旭扬服饰)的就业帮扶车间里。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3年,为响应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杨娟来到思源社区,建立旭扬服饰,研发生产销售中小学生校服、幼儿园服及工作制服。

为了保证订单能得到客户满意,旭扬服饰在服装设计上花费了大心思:设计了学院风、运动风、休闲风、中国风等不同风格校服。

如今,旭扬服饰的70多名工人中,有一大半是社区的搬迁户,有的熟练工月收入达到7000元。2023年,企业销售额也达到5000万元。下一步,公司准备扩大生产规模,招收更多小区里的留守妇女来务工。

据悉,思源社区居住着近3000户易地搬迁群众,为让搬迁群众有就业、能致富,社区协调各方资源,促进就业:强化技能培训,开展叉车工、电工、焊工、家政等技能培训10期516人,实现就业263人;强化就业推荐,发挥驻外劳务联络站作用,通过招聘“一站式”“点对点”输出方式,有组织输出就业2546人;强化岗位开发,拓展就业渠道,实现周边园区就业238人、车间就业101人、社区公共服务岗位就业24人;强化兜底保障,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困难人员181人。

凯里市白果井街道思源社区帮扶车间内,搬迁户在这里实现就业增收。

势头好  一技之长创造美好生活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时任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的黄健光,来到台江中等职业学校任校长,3年来,借助东西部协作机制以及全体师生的努力,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强总理来学校调研时指出,拥有一技之长、提升就业能力是脱贫致富的关键。事实上,这几年来,学校的一系列举措一直在践行这句话。

2021年,佛山市以“双高高校+国(省)重点中职”的方式组团,由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顺德有关职业技术学校及贵州省内相关院校,加大力度帮扶台江中等职业学校。由此,“3+3”“1+2+2”“3+4”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全方位打通了学生的升学通道。

“3+3”指的是学校和省内10所高职院校签订协议,学生达到录取标准后,进入高职院校求学。以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为了保证学生被顺利录取,两校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双方互派教师交流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近几年,贵阳幼专科在台江中等职业学校录取率达到100%,这也是唯一一所达到100%录取率的学校。

李强总理来到了茶艺体验中心时,学习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年级学生罗连欣正在上茶艺课。“我毕业后打算考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后当一名导游。”聊到未来就业方向,罗连欣已经有了规划。罗连欣口中的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贵州省属于比较优质的高职院校之一,两校联合办学,采用的就是“3+3”授课模式。更值得一提的是,因贵州轻工专业对口,就业率高,罗连欣对毕业后找到好工作信心满满。

除了与省内高职院校合作,在东西部帮扶机制的助力下,2022年,学校建立“1+2+2”佛黔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即“1年中职在台江+2年中职在佛山+2年高职在佛山”,联合招生,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黄健光指出,为确保学生成功转型与升学,保证项目的持续性,学校对学生选拔与管理有明确要求。

去年开始,学校推广实施“3+4”中本贯通培养模式,优秀的学生还可以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

除了打通升学通道,学校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22年8月,在台江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学校争取到400余万元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创办台江县台职科技文化服务有限公司,支撑和反哺学校专业发展。公司旗下设置粤黔风味楼饭店、柏林索丽酒店、兴江夜语城简餐店、汽车美容店和农耕文化研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和实训场所。目前,在该公司就业的学生有12人、实习实训学生40余人,解决本地就业人员20人。

抓住“组团式”帮扶契机,拓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领域和深度,学校与广汽集团、上汽集团、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52家优质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实现充分就业谋求出路、打牢基础。同时,根据专业建设需求,定期输送教师到企业跟岗锻炼,引进企业技师进校上课,全面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像广汽集团,为了将培训前置,还向学校捐献实训室,提供整车、发动机等实训设备,设立奖助学金等。

近几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而在2021年,这个数据还不到30%。

用好东西部协作、校企合作等机制,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及时更新实训内容,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台江中等职业学校让学生走上了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坦途。

本文链接:https://xiangcunbao.cn/post/52.html 转载需授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