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为功 开辟闽宁协作发展新路径

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28年来,历经岁月的沉淀,“闽”“宁”两字紧紧连在一起成为牢不可破的搭配。两省区不断拓展协作深度,创新协作方式,优化协作机制,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创造了东西部对口帮扶协作的“闽宁模式”。

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双方正以大海般的豪迈和高山般的坚韧持续擦亮“闽宁协作”的金字招牌,推动协作再上新台阶,续写新时代山海情新篇章。

宁夏学生在福建飞毛腿技师学院原州教学点学习职业技术培训课程。

深化拓展产业合作  打造协作“升级版”

福建和宁夏不断深入挖掘两省区比较优势,通过共建产业园区、搭建合作平台等方式,形成了一套特色明显、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体系,持续打造闽宁协作的“2.0升级版”。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姚磨村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火龙果、百香果、无花果等南方水果陆续进入成熟期,长势喜人,阵阵果香扑鼻而来。

“南方的水果,喜欢我们北方的碱性土壤,通过土地酸碱改良、沙土中和、温湿度控制等技术措施,这些南方果树在北方‘扎根安家’,让北方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南方水果。”园区负责人杨波高兴地说。今年“五一”假期,园区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游客纷纷到园区体验采摘乐趣,品尝新鲜瓜果。

园区生意的火爆,源于“南果北种”高效栽培种植技术在宁夏的推广。为建立闽宁协作产业协作新业态,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设立8个果蔬花卉科技特派服务团队,积极对接原州区农业企业,打造高效果树花卉栽培示范基地,推广应用果树花卉新品种、新技术,建成火龙果、长果桑葚、百香果等观光科普采摘设施大棚36栋、鱼菜共生系统1栋、露地菜园认领区36亩、休闲长廊360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除了在姚磨村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广栽培种植技术之外,福建省综合改造利用盐碱地,推动宁夏吴忠市盐池县盐碱生物科技产业园建设,实施“科技局+企业+科研院校”模式,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大学、宁夏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通过政银企协作模式,投入闽宁社会帮扶资金35万元,研究出光藻渔碳中和循环养殖技术,攻克了养殖基地建设塑形难题,建设南美对虾、青蟹混养池11座,累计投放青虾、蟹苗400余万尾(只),推动特色水产养殖在盐池县落地生根,探索了一条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新路子,解决了盐池县土地利用率低、产出低的难题。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宝丰村也存在土地盐碱化严重的问题,为了破解该村土地只能种植玉米和小麦的产业发展瓶颈,福建省先后组织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110余位专家赴宁夏开展技术指导、蹲点服务,支持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团队在宝丰村创建菌草科技创新产业园,建成日产9万袋的菌草食用菌生产线1条、冷链车间1栋、分拣车间1栋、智能化出菇棚 58座,产业园累计种植菌草1.45万亩,带动周边村民就近务工150余人,人均月收入40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50万元。

如今的宝丰村,一排排菌棒整齐摆放在拔地而起的大棚中,一株株蘑菇个大饱满、肉厚紧实,村民忙着采摘蘑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在经过技术改造后种出了致富菌菇。

深入推进就业帮扶  擦亮协作“新成色”

陈满库是固原市原州区的一名普通农民,也是飞毛腿集团的一名生产组长,负责两条生产线的运作,管理着50多名员工。

“2018年以前,我想找个工作都很困难,当时可不敢想象自己能成为企业管理人员。”2017年11月,原州区和福州市马尾区签订闽宁协作框架协议,开展劳务协作,陈满库搭乘“闽宁协作”快车,走上了致富路。

在宁夏,一个个“陈满库”通过闽宁就业帮扶走上了致富路。

为了拓宽就业帮扶的路子,宁夏飞毛腿技工学校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定向培养模式,实施“1+1+1”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宁夏学习1年、福建学习1年、飞毛腿集团实习1年),让学生“零学费、零生活费、零杂费”就学。

截至目前,学校累计招生1500人以上,毕业生实现100%稳定就业,通过技能培训,宁夏山区的学子掌握了一技之长,踏上了就业“直通车”。

此外,闽宁两地深化企业互访、人才培养、文旅融合、机关党建等多元化合作,扩大“福建技术+宁夏转化”“福建市场+宁夏产品”“福建企业+宁夏资源”等协作规模,探索“数据赋能闽宁协作增进产销高质高效对接实践”新模式。目前,福建在宁夏的闽籍企业(商户)近7000家、安置当地劳动力就业10万多人,5万多名宁夏人在福建创业就业、年均创收超过10亿元,实现了闽宁协作从单向的扶贫解困发展到经济合作、产业对接、商贸往来相融合的互利共赢新阶段。

在拓宽就业帮扶的过程中,闽宁携手,还将部分残疾人覆盖到就业网络中。

在固原市隆德县,持证残疾人约有6000人,解决他们的托养和就业问题势在必行。隆德县在全县建设占地4800平方米的残疾人托养中心,中心配备康复器材、无障碍设施、呼叫系统及室内外监控等设施,全力保障残疾人的身体健康。身体无后顾之忧后,残疾人就业则成为重中之重。

为此,县里投入闽宁协作帮扶资金和厦门大学援助资金300余万元,在托养中心配套电商创业中心、闽宁帮扶车间、纸箱组装车间、民间花灯灯饰制作室、手工艺制作室等,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照料残疾人的家属都能在帮扶车间实现稳定就业增收,让残疾人自食其力,也让其家人就近增收,增强家庭的幸福感。

目前,托养中心累计带动托养残疾人及其家人就业133人,月收入1400—2000元,形成了助残、帮扶、扶志、社会效益共赢的良好局面。

开启“组团”医疗帮扶模式  写好协作“大文章”

 “多亏了闽宁协作,让我有机会来福建做手术。不光拯救了我,还拯救了一个家庭。”宁夏吴忠市同心县丁塘镇村民马新10岁时被确诊患有先天性心脏病,1999年,她在福建省立医院及共青团福建省委的帮助下来到福建省立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成功后,共青团福建省委还发起爱心项目,帮她垫付了相关治疗费。如今,马新已成为3个孩子的母亲,心脏病再也没复发。

协作二十八载,福建医疗帮扶团队深入宁夏各地,把卫生和健康帮扶作为重点工程,提升当地医疗水平,全力保障当地居民身体健康。

——2018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与固原市人民医院千里结缘,互学互助、对口协作的“闽宁模式”自此开启。6年来,11批39名福建协和医院医学专家开展医疗帮扶工作,他们将自己的医术传递下去,在医院管理、学科建设、诊疗技术、人才培养、远程医疗等多方面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固原市人民医院留下“带不走”的医疗资源。

——今年4月,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派出骨科、消化内科、妇产科等科室专家组来到固原市西吉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手术帮扶工作,实施各类手术16例,并通过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将技术传授给县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同时,为西吉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胃肠外科“名医工作室”授牌。

——对口帮扶宁夏同心县人民医院以来,泉州市第一医院先后派出14批45名业务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同心县人民医院进行为期4—24个月的驻点精准帮扶。与同心县人民医院建立远程会诊平台,累计开展远程会诊169例。

——2022年至今,晋江市第二医院一批批医疗团队奔赴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人民医院,帮助完善胸痛、卒中、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创伤“五大”急诊急救中心,实现医院综合水平快速提升。

…………

来自福建的医疗团队,不远万里奔赴宁夏,传递理念、教授技术、拯救病人,一系列帮扶举措托起了六盘山区人民的健康。

28年来,福建省先后与宁夏9个贫困县(区)、105个乡镇、129个行政村开展点对点、一对一帮扶,20多个省直部门、80多个县级部门互学互助,推动闽宁协作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发展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文科技等多领域全面合作新格局。

六盘山高,闽江水长。闽宁两省区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动员全社会参与,推动闽宁协作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由单向援助向双向互动、由扶贫协作向全面合作“三个转变”,为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作出了贡献。(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本文链接:https://xiangcunbao.cn/post/53.html 转载需授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