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明确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奋斗目标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任务。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省宝丰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产业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根本举措,按照“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的产业帮扶精神,勇闯深水区、敢啃硬骨头,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新道路,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一幅生机勃勃的多彩画卷。

筑牢“重耕稳粮”基本盘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宝丰县把建设好、管护好高标准农田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实践,始终坚持高质量建管并重,筑牢粮食稳产丰产根基。

畅通渠道,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近年来,宝丰县争取市级以上资金2.05亿元,筹措资金4400万元,严格按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要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6万亩,每年可增收粮食1050万公斤,惠及农户23596户,增加农民收入2310万元。

聚焦重点,不断提升项目效益。聚焦单产提升,采取送科技和服务到田间地头等方式,组织动员经营主体开展小麦玉米单产提升,从而带动群众种植优质高产粮食品种。近年来,全县共推广小麦玉米品种10余个,小麦单产最高1600斤,玉米单产最高1750斤。聚焦种业发展,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建设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开展科研攻关、品种改良和成果转化,逐步推动小麦种业“育繁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在提升土地效益,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由优质小麦商品粮生产向小麦良种繁育专业县转变。2023年确定小麦种子繁育田21716亩,每斤种子高于小麦市场价0.1元左右,每亩可增加群众收入100元。

建管并重,有效保障粮食安全。积极探索耕地保护新机制,创设县委书记、县长分别担任第一总田长和总田长,14位县级领导、28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642位县直单位干部和村干部分别担任二、三、四级田长和网格员的全方位网格化监管体系,重点对破坏耕地、违规取土、私搭乱建等行为进行巡查,引导各级田长自觉承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耕地保护“双重职责”,积极实施补充耕地储备项目,实现新增耕地5000余亩。

完善“产育研销”全链条

宝丰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的做法,围绕宝丰酒、汝瓷等传统产业,因地制宜推动乡村产业链条锻长板、补短板,重点在平台载体、产业配套、联农带农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在增强乡村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上取得新进展。

美酒飘香促增收。依托宝丰酒文化之乡的传统酿造工艺,以宝丰酒业和尧香酒业为龙头,充分挖掘清香型宝丰酒的优势和潜力,大力提升产品品质和核心竞争力,规划建设宝丰酒文化创意园区,深挖酒文化资源,推进酒、文、旅融合发展,倾力打造中国清香型白酒生产和文化基地。目前,宝丰县有白酒生产企业和作坊31家,白酒原酒年产量1.42万吨,销售收入9.5亿元。

发展汝瓷促增收。成立汝瓷发展事务服务中心,实行“一个机构、一套班子、一抓到底”运行机制,实现资源统一管理和有效配置。坚持把品牌培育和汝瓷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引导企业加强产品研发、专利申请、产品认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提高企业竞争力,形成了中汝廷怀窑、九道宝瓷、东道汝窑等多家规模较大、汝瓷年产量数十万件(套)的龙头企业。同时,每年拿出1000万元作为汝瓷产业发展基金,并投入资金150余万元,对40余个传习所进行修缮打造,推荐传承人参加各级各部门的研修班,鼓励传承人广泛收徒传艺等。目前,宝丰县汝瓷产业以大营镇清凉寺村为中心,形成“党支部+文化合作社(汝瓷分社)+汝瓷协会+作坊(工作室)+电商直播”模式,拥有汝瓷生产手工作坊、企业和研发机构170多家,省级以上陶瓷大师40人,从业人员数千人,开发了传统瓷型、现代瓷型、汝瓷工艺品、日用瓷器等系列共8000多个品种的汝瓷产品,年产量1000多万件(套),年产值约8亿元,产品远销日本、法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地坪修复促增收。地坪产业主要服务于工业厂房、地下车库、学校、医院机场等单位的地坪修复业务,生产线占地小,投入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快。宝丰县以远达地坪工程有限公司为龙头,成立地坪产业链服务专班,整合全县地坪行业,组建宝丰县建筑装饰地坪协会,影响带动全县村镇近300多家公司注册。现在活跃在全国各地的从业人员达8000余人,年创收近2亿元。

探索“腾笼换鸟”新路径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这不仅旨在推动乡村振兴深化发展,关键更在夯实农业农村“压舱石”基础。近年来,宝丰县依托农村“三资”清查和农村宅基地改革先行示范县的机遇,树立“小微产业铺天盖地”发展目标,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用于小微产业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让“沉睡”的资源焕发新的生机,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便民服务中心彰显特色。整合村级电子商务、供销e家、邮政运点等现有平台,创新建设乡村振兴便民服务中心。在规划选址阶段,优先考虑行政村闲置宅基地和土地,对争议较小、符合建设要求的宅基地、土地纳入建设规划,第三方公司与村集体签订施工合同,约定分红比例,为村民提供16—24小时便民服务,推动乡村物流、金融服务、劳务信息、商超等生产生活服务融合发展,可带动村民就地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可增加2.5万元以上。

石墨制品加工异军突起。充分发挥石墨企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盘活闲置宅基地为抓手,在周边村镇内建设石墨加工生产车间,促进了农民多渠道就业创业、增能增收。目前,宝丰县石墨加工高纯碳材料产量达5.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0%,产业年产值达26.5亿元,带动周边群众20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乡村服装产业蓬勃发力。对符合条件的乡村服装产业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向乡村服装产业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向乡村服装产业提供专项金融贷款服务,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多渠道强化服装产业发展资金保障。将服装产业用地纳入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积极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用于发展服装产业。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巧媳妇工程”,深入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吸纳专业人才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目前,已形成骏马制衣、艺帆加工、汗诗岚服饰等服帽经营主体21家,产业遍布全县12个乡镇21个村,带动农村劳动力500余人,年产值达1000万元。

在宝丰县观音堂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区大石扒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农户正在晾晒食用菌。 蔡拴紧/摄

解锁“无中生有”新密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在乡村振兴中,本土产业发展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有限等问题,需要通过另起炉灶,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宝丰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通过“四轮驱动”模式巩固壮大珍稀菌这个主导产业,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县情的特色产业发展新路。

强化组织领导,示范引领带动。成立珍稀菌产业链服务专班,创新管理模式,建立政府引领、公司主体、村合作入股、群众参与、基地回收的“五统一”模式,公司提供菌棒和菌种供群众生产经营,统一提供技术,统一承担水电费等运行费用,统一回收产品,销售后将利润分配给菌农,使群众的损失和风险后置。

科学优化布局,园区建设推动。通过重点打造“一园六区”引领发展。“一园”即宝丰县珍稀菌产业园,位于周庄镇马川新村,规划总面积3359亩,已投资亿元以上,建设了30座智慧大棚、300座普通大棚;“六区”即周庄镇周庄村示范区、中和寨示范区、孙庄示范区、龙王沟珍稀菌示范区、李庄乡裕丰源示范区、张八桥镇姚店铺种植示范区。已发展珍稀菌大棚2000座,林下种植珍稀菌1500亩,初步形成了珍稀菌产业发展新格局,成为河南省重要的珍稀菌种植基地。

加强交流合作,人才技术拉动。加强与各高校、科研院所、各级菌业协会的交流合作,成立研发中心,邀请10余位国内知名珍稀菌专家组成科研团队,持续在菌种选育、生产工艺改良、种植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实现了赤松茸亩产达万斤,羊肚菌亩产超千斤,技术引领和栽培成效都走在北方珍稀菌发展前列。

打造特色品牌,市场营销联动。将“三品一标”绿色农产品要求贯穿珍稀菌生产、加工全过程,已有8项特色产品申报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同时,大力开拓销售渠道,增强宝丰珍稀菌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最终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宝丰赤松茸”“宝丰羊肚菌”等大宗品种和优势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宝丰特色的树品牌、创名牌、多创汇的珍稀菌产业化发展新路。截至2023年底,宝丰县发展珍稀菌种植户近300户,种植面积3000余亩,带动就业4万多人次,年产珍稀菌产品1320余万斤,全县珍稀菌产业产值达3.06亿元。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宝丰县将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以高质量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谱写农强国强的崭新篇章。(作者系河南省宝丰县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本文链接:https://xiangcunbao.cn/post/61.html 转载需授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