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处华中之中,大别山、幕阜山、秦巴山、武陵山横亘,长江、汉水横贯全境,江汉平原沃野千里,既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也曾是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省份。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调研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调研这个移民村的变迁和发展特色产业等情况。2023年年底,本刊记者回访峒山村、许家冲村,最深切的感受是,随着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乡村振兴之路走实走宽,各级政府及农民群众的理念不断更新。两个村发展产业有了新思路,具体的生产、经营运用了新技术、新手段,村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村民对幸福的感受,也在新的生活环境中不断增强。
太平溪镇许家冲村干净整洁,并配套建设了大型的水处理设备。
用行动牢记嘱托
许家冲村现年56岁的村民刘正清是村里公认的能人。
上世纪90年代,刘正清移民到许家冲村时,白天要照顾母亲和孩子,晚上摆饭摊,七八点钟出摊,直至第二天早上五六点钟才收摊。20世纪初,村里开始引进企业,刘正清到一家茶业企业做后厨工作。2014年,该企业把一个约6000平方米的闲置宾馆以最低租金租给刘正清经营,条件是必须将这个空间用于宾馆业,且不能转租。
2018年,儿子大学毕业在外地找到了工作,不用再为生计四处奔波的刘正清决定退出宾馆经营,在家专心照顾母亲,同时在家里收拾出几间客房来经营农家乐,她的想法很简单,“挣点零花钱就行了”。2018年4月24日下午,刘正清在村里的公用洗衣池洗衣服时,前来许家冲村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她身边。5年多过去了,说起那天的情景,刘正清仍难掩激动之情。她详细向记者描述了总书记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非常平易近人,就像是一个父辈一样。”刘正清说。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许家冲村“两委”干部倍感振奋,决心大力发展旅游业。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许家冲全体村民倍受鼓舞,刘正清更是决心再到旅游市场里闯出一番新天地。
早在茶企后厨务工期间,刘正清就想做旅游纪念品销售,并专门做过市场调研。当时,游客们都告诉她:旅游市场的“刚需”是食宿,不是纪念品。
那就为游客做好食宿!
2018年9月16日,刘正清承租村集体大棚办起了“百家宴”,即由她对接旅行社,把游客接到村里,午餐、晚餐由她负责,住宿则分散到村里20多家民宿。
“旺季的时候,每天都有400多名游客,光是食堂这边,我每天都要请七八个工人帮忙,每人每天做四五个小时,工资100元。”刘正清说,“我不收民宿的介绍费,但要求他们把房间打扫得干净一些,把红薯干、花生、橘子这些自家产的小零食免费摆上一些。同时,我还跟大家沟通,晚上请客人一起到村里的小广场跳舞,看村里文艺演出队的节目。服务态度好一点,营造‘家’的感觉,就算偶尔有不周到的地方,客人也能包容。现在看,我们村没有江景房,但民宿入住率却很高,就胜在服务上。”
许家冲村村民刘正清是村里公认的能人。刘红涛/摄
在刘正清看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就是有了机会要珍惜,有了困难要克服,把事业做好,把日子过好。
在峒山村,村民陈开焱也表示:牢记总书记的话,经营好土地,为粮食安全做出个人的努力,同时努力增收,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兴旺。他说:“总书记嘱咐我们‘科技兴农,粮食安全要靠自己’。”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峒山村和部分村民座谈,陈开焱是村民代表之一。他是村里最早一批承包流转土地的种植大户,当时主要是种植棉花、水稻、湘莲等传统作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示振奋全村,村“两委”组织村干部、骨干、村民代表到潜江县学习“虾稻共生”(以下简称“虾稻”)种养模式,陈开焱参加学习后,第二年就把自己流转的43亩田改为“虾稻”种养模式。
现年58岁的陈开焱尝到了种养“虾稻”的甜头,但并没有固步自封,他告诉记者,“虾稻”近年来也有了很多新的变化,比如虾种的挑选技术以及使用无人机完成水稻播种、农药喷洒作业等,他都紧跟时代步伐。
在许家冲村、峒山村采访,记者深切地感受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每一个村民都干劲十足;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每一个村子都日新月异。
十年来,峒山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8个国家级荣誉;全村产业项目由4个增至2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6万元增至410万元;人均年收入由2.2万元增至3.59万元。武汉大学峒山莲藕基地、华中农业大学峒山水稻实验基地、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武汉工程大学固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联合试验基地等产学研基地陆续在峒山村落地。过去的传统村落如今已发展成为虾稻、水产、湘莲、旅游、采摘、研学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新农村。
2018年至今,许家冲村先后获得“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等10项国家级荣誉。年均接待调研学习人员达2.5万人次、游客1.2万人次,村集体每年增收2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由2018年的18063元增加到2023年的29800元。
引领村民根本在于激发主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家冲村和刘正清等村民亲切交谈的地方,是村里的公用洗衣池。在许家冲村,这个洗衣池不仅是大家洗衣服的场所,更是大家日常交流的场所。
许家冲村是多批次移民合并的村子,最初,村民之间不熟悉,互相没有信任感,矛盾不断。“很不团结,别说互相帮忙,为了一点点小事还常有吵架的。”回忆过去,曾担任村文化员的望开菊说。
怎样才能把大家的心聚在一起?许家冲村村“两委”从文化入手。首先是推动人人都可参与的广场舞、交谊舞、当地的地花鼓、渔鼓调等群众性文艺活动,音乐一响、锣鼓点儿一响,村民就会主动到村委会门前的广场集合。望开菊是地花鼓舞非遗传承人,也一直是村里的创作和表演骨干。
“我们这些戏直接反映生活,能直接对村民形成引导作用。”望开菊说,“你比如说移民刚上岸,我们排了一个《丈夫出去打工》,劝妇女们要支持丈夫出去打工;后来,村里引入的企业多了,我们又排了一个《丈夫打工回来了》,告诉妇女们,丈夫在家门口务工不但不少挣,还能一起建设家乡;习近平总书记到村里考察后,我们又排了一个《一江春水》,讲长江保护的重要意义,宣传‘两山论’……”
用文化活动营造好民风是许家冲繁荣的根基,不断引导村民更新观念发展产业,是许家冲繁荣的活力源泉。
“过去,我们家六口人全都吃低保。”许家冲村村民、双狮岭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双狮岭茶叶经销公司总经理望华鑫对记者说,“现在我们每年付给村民的劳务工资支出差不多60万元。”
移民之前,望华鑫的父亲望运平曾在原籍种过茶叶,移民之后一时失去生产资料,就只能靠吃低保维持生活。后来,望运平挑扁担、骑自行车贩卖茶叶,日子渐渐有了起色。2011年,望华鑫买了一台小货车,准备用来贩卖茶叶、水果。但村干部却来找他谈话,按相关政策,要取消他们家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望运平找到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李文洪,表示自己的生活虽然改观了不少,但买了车后还没有挣到钱,家里生活仍然紧张。李文洪也很为难:政策在那里摆着,各家情况全村也都看得见。最终,李文洪鼓励望运平把村里闲置的老村委会盘下来,和几个懂茶叶的村民一起办合作社,把事业做大。在村“两委”的引导、支持下,合作社很快成立起来,望运平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他不再单纯搞销售,而是很快建立起加工车间,并打造了种植基地,事业越来越兴旺。
2018年,由于合作社的发展需要新型人才,望华鑫在父亲的劝说下,放弃宜昌市夷陵区某医院的护士工作,回村帮助父亲经营合作社。此时,村里及上级政府也在对双狮岭合作社的发展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区里、镇里、村里多次组织我参加相关的培训。”望华鑫告诉记者,“像福建武夷山、浙江杭州、安徽黄山,还有四川、陕西,国内重要的茶产区我几乎全都去过了,不但学习了茶叶制作,还学习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
通过不断地学习,眼界开阔的望华鑫很快就注册了公司,进行精制茶的生产,同时开展研学服务,并开通了网上带货直播。“我刚来合作社时,营业额一年1000万元左右,现在是3000万元左右。”望华鑫说,“村里的支持十分重要,我们也愿意回报村里,现在我们能稳定带动600多户农民增收。”
“依据不同的资源禀赋,给予相应的政策。”宜昌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袁正泉告诉记者,“既是引导,也是扶持,可以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施展他们的作为,形成示范效应。宜昌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许家冲是一个典型。”
的确,引导、鼓励的根本是激发主动性,而非制造跟风者。
峒山村的民居周围环绕着绿意盎然的“虾稻田”。 刘红涛/摄
峒山村现在“虾稻”种养面积有3000多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1/3还多。村党总支书记占志启表示,这并不代表村“两委”会要求其他村民都种养“虾稻”。他告诉记者:“村党总支历来十分重视对村民发展产业的引导,但不会强推某一种模式,我们同样鼓励发展其他生产,只要他们能掌握好相关的技术,对市场风险有一定的预估。”
该村第6村民小组组长佘智臣对占志启的说法十分赞同。2016年,佘智臣在村里的组织下学习种植西瓜,并自种了18亩,同时还带动同组村民夏新华、陈全胜等人一起种。后来,当佘智臣发现“虾稻”收益更有保障的时候,又种养了13亩的“虾稻”。
“现在,我们小组就只有我们3个人还在种西瓜。夏新华第一年种了10亩,收入提高后第二年种了30亩;陈全胜第一年也是种了10亩,第二年种了50亩,到现在,他们都维持这么大的规模,收益一直非常稳定,非常好。”佘智臣说。
当记者和佘智臣交流西瓜与“虾稻”哪一样收益更多时,佘智臣说:“这很难说。比如种西瓜,我种的话,一亩能挣6000元,陈全胜最少能挣7000元。除了技术,还要看市场开拓能力以及个人的种植技术水平。”
近十年来,峒山村村民在村“两委”引导下,根据土地属性要么发展经济类作物,要么转变种植模式。但村里曾经引导的项目现在也有一些被村民放弃,比如葡萄,现在村民自种的只有20多亩,还有西瓜,总种植面积也不过200亩,规模都不是很大。“但是他们都很赚钱。”占志启说,“村里可以为村民提供‘保姆式服务’,但一定不要有‘家长式分工’,那样不利于调动村民的自主性、积极性。”
企业带动就业还要更新理念
“你看我的这个前厅,一半展示的是我们的机械,一半展示的是峒山的土特产。”三一重工湖北代理商、峒山客舍总经理孙汝军向记者介绍。
峒山客舍所使用的房产,原来是村里的闲置资产,此前曾出租做农家乐,但经营得一般。2022年合同到期,村里决心引入经营理念、管理方式都更先进的经营主体。而孙汝军当时考虑到公司洽谈业务需要,也正有意在武汉附近投资建设一个用于业务洽谈、公司接待的场所。双方接触后,孙汝军喜欢上了峒山村,决心打造峒山客舍。2023年3月,峒山客舍正式对外营业,文雅的室内装修、精巧的庭院设计,特别是高标准的服务让峒山村新增了一张文旅名片。
峒山村峒山客舍外景。 刘红涛/摄
“我们这边的工资都是按上海这样的城市标准来发的。”孙汝军说,“高标准的工资不仅能激发大家的工作动力,也一定会改变他们对工作的态度。”
峒山客舍经理魏纯琴证实了孙汝军的说法。魏纯琴表示,到客舍务工的村民时间虽然还不到一年,但变化却非常大,各个岗位人员都十分专业,“他们现在都非常自信”。
嘉禾水产公司是峒山村近年来引进的水产养殖企业。该公司主要是以工厂化水产养殖方式养殖鲈鱼,同时培育鲈鱼鱼苗。该公司生产厂长高长宽表示,由于嘉禾能够提供鱼苗,又有较好的工厂化生产经验,包括峒山村在内的附近村村民常常过来参观,和养殖人员探讨养殖技术,“有五六户已经放弃了传统的四大家鱼养殖,更换了我们的品种”。
鄂州市鄂城区乡村振兴局局长刘文俊曾是峒山村第一任党总支书记,一直关注着峒山村的发展,他告诉记者:“峒山村引进企业,强调带动就业能力的同时,还十分重视企业拥有的新技术、新理念,这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当地村民的观念,观念换了,才会渐渐形成新格局。”
刘文俊表示,峒山村与武汉大学、武汉工程大学联系,在当地建立多个实验基地、产学研基地,不仅方便村民务工、学习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村民观念的转变,特别是种养观念的转变。“接受新技术更快,更加重视精种细养。”刘文俊说,“这样的观念转变,没有办法量化,但它确确实实让农民对土地更有信心。”
与峒山村不同,许家冲村并没有土地资源,其资源主要是旅游资源以及传统文化资源。当地如何把资源变成产业,并让产业发展蒸蒸日上?许家冲人都会提到一个名字:谢蓉。
谢蓉是许家冲村的致富带头人,现任村党支部书记,也是牵花绣第五代非遗传承人。
牵花绣是三峡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大多数妇女都会,稍加培训就可以上岗。因为人人都会,当地人往往会忽视它的商业价值。2012年,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勃兴,谢蓉看到了把传统文化做成产业的希望,她牵头成立宜昌绣女工艺品专业合作社,之后又成立宜昌沁邑民俗文化有限公司。
十多年里,谢蓉不断更新产品设计理念和营销理念,从最初的香囊、鞋垫等传统产品,发展到装饰、实用、摆件、挂件四大类120多个品种,同时接受各种个性化定制;工厂规模从最初200平方米的小作坊起步,发展到现在1200多平方米的大车间;经营模式从过去的零售批发,发展到现在的网络销售、品牌合作直营等,产值翻了十倍。目前,合作社带动当地100多名坝区移民妇女成为专业绣娘,每人每年增收2万元至5万元不等。
但这一产业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宜昌绣女工艺品专业合作社还成立了“牵花绣”传习所,培训具有合格牵花绣技艺的坝区移民妇女近800人,培养出非遗传承人6名。徐兴敏就是这6名非遗传承人其中之一。这个从云南省昭通市嫁过来的外地媳妇,现在已经是合作社当之无愧的骨干,产品的各个环节,她都较为熟悉,包括如何创新。
把一项手艺做成一个产业的同时,谢蓉创办的民宿也影响了村里的一个行业,她创办的三峡艾·民宿至今仍是许家冲的民宿标杆之一。
三峡艾·民宿于2015年营业,是谢蓉利用自家住宅开办的主题民宿。民宿以峡江民俗文化与艾草养生为主题,“牵花绣”是民宿的特色装饰,反过来民宿也成为绣品的展示窗口。客房部配备有艾草靠枕、艾草床垫等,还为客人免费提供艾草足浴、熏香及艾草热灸等养生精品;艾灸体验室为客人提供艾灸养生等服务;餐饮部则提供艾草炖土鸡、青艾煎饼、艾香水饺、艾草红糖蛋等以艾草为食材的养生美食。
在谢蓉看来,许家冲的民宿中,有一些确实做得很好,但也有些民宿缺乏特色。“只知道复制粘贴,没有创新。”谢蓉说,“下一步,还是要下大力气引导大家把思路打开,真正把民宿办出特色。”
新职业 新素养 新农人
在峒山客舍,当记者询问前台服务员袁英花是否可以摘下口罩拍张工作照时,43岁的她十分配合,表示拍照前需要先补一下妆。一个简单的补妆,显示出一个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虽然袁英花没有具体透露自己的工资水平,但她表示自己对工资很满意。她家的土地已经流转给当地种植大户,两个孩子在外地读大学,她丈夫在村委会工作,两口子每天上下班,生活节奏更像是城里人。
农村已经不再是过去单纯种地养殖的农村,农民就应该敞开胸怀拥抱新的生活,就要努力在自己从事的工作中,强化新的“职业素养”。
在许家冲村,江晖景院民宿正在建设第二期项目20个客房,与第一期客房相比,第二期的客房增加了亲子房等房型的比例,内部装修包括家具也都有新的升级。而经营这家民宿的,却只有两名老人:1959年出生的男主人望作官和1961年出生的女主人周云桂。他们的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只是偶尔在节假日和周末回来帮忙。
民宿第一期于2018年4月开业后生意一直不错。2019年年初,女儿帮他们把房间信息挂到网络平台,接受网上预订,开始了他们的新型经营方式。提起这事,两名老人仍难掩兴奋和激动。“大年初二下午5点钟,电话响了,我去接电话,是客人的咨询电话,然后就下了订单。唉呀,那个高兴啊,别提了,怎么能想到呢,没有见面,人家就把房子给订了。”周云桂说。
周云桂夫妇过去一直经营农资及百货,在他们眼里,虽然同为服务业,民宿还是有很大不同,但无论如何,都要有一个热心肠,要真诚待客。
“有一对北京来的游客,年龄和我们差不多,不会开车,也不知道怎么规划游玩的路线。”周云桂说,“一般来说,我们会替游客规划三峡游路线,但不免费提供车辆服务。这两名客人年龄大,我们不但给他们规划了路线,还免费用车把他们送到景点。他们特别感动。他们下一站要去恩施,跟我们说担心找不到我们这么好的人,我就和恩施的朋友联系,帮他定了一个放心可靠的民宿,还让恩施的朋友给他们做了一个路线规划。他们在恩施每游玩一个地方,都给我们发照片,回到北京还跟我们联系,说要给我们介绍客人……”
放开眼界,专心于自己的行业,农民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就是具有专业素养的行业人才,他们可以学习别人,也可以开创性发展自己。在许家冲村,已开展多轮次餐饮民宿(农家乐)营销管理、茶叶种植与加工管理、市场营销、电商、厨师等热门就业技能培训,共培训835人次,培训后搬迁群众就近就业达200人以上,外出务工362人,自主创业112人。谢蓉表示:“无论是就近就业、出村务工,还是自主创业,他们把精力放在新的技术上、新的行业上,他们已经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
在峒山村,更多的新农人在成长。
峒山村青年陈川利用村里杉木林打造的户外露营基地,已成为周边城市青年周末休闲的热门目的地。
——村中有一片杉木林,是20年前村里的绿化项目,林子一面是荷花基地,一面是油菜基地,风景秀丽。本村青年陈川在城里打拼多年,在对这片林子进行反复调研后,决心返乡创办户外露营基地。2022年12月,在村里的支持下,陈川的“栖客露营”基地如期开业,现在已经成为周边城市青年周末休闲的热门目的地。——村民段保学和儿子段炼是全村最早搞特色养殖的农户,父子俩养殖南美北对虾,至今已经发展到120亩的规模,虽然养殖过程中,因为天气、市场等原因收益会有波动,但总体上来说,仍然要比传统养殖收益高。段保学说:“干什么都不可能没有风险,养虾也一样,要不停地琢磨、研究,虾苗呀、饲料呀、水质呀,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要想办法解决。”
——村民陈松林爱种果树,但又不仅仅把目光盯在果子上。2016年,他种的黄桃,最高的时候每斤卖20元钱。“别看是20元一斤,还不用自己采摘,全是游客自己来摘,他们自己尝了好吃,买得也更放心。”由于树龄老化,加之附近地区的黄桃种植面积增加,陈松林计划下一步改种冰糖橙。“种植技术上我不存在问题,我主要考虑的是市场。”陈松林说,“我相信,我的冰糖橙种出来后,大家还是要主动来采摘。毕竟村里的旅游越搞越好,游客越来越多了。”
——1998年出生的村民严陈杭,从小热爱航模,曾特意到鄂州学习过无人机飞行,并外出做商业表演飞行。2017年,父亲严加强觉得,既然有这技术,村里又有那么多的“虾稻”,为什么不能用技术服务大家呢?于是家里就购买了一台无人机,办起了飞播,播种和打药都是每亩10元钱,收费标准全村都能接受,既方便了村民,自己家也找到了新的事业。农村不只有土地,农民不再是“泥腿子”,新农人必将开创农村更多崭新的产业,创造农村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新的工作模式 新的幸福模式
1976年出生的许家冲村村民覃爱红(化名)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但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和正常人没有什么两样。他和89岁的父亲共同生活,父子两人都有最低生活保障金。2023年5月,村里给覃爱红安排了公益岗,进入保洁队,让他负责村委会门前广场的打扫以及周边设施的维护,每月补贴900元,加上父子两人的低保金以及自己开荒的2分山地可以种蔬菜自给,他们的生活相当稳定。
“以前这个地方都是村干部抽时间来打扫,为了照顾我,让我来打扫。”覃爱红对记者说。他非常感谢村“两委”这样的安排。
事实上,这样的安排还不仅仅是给他一份补贴这么简单。村后备干部江玲玲介绍,安排覃爱红在村委会干活,是因为这里随时都有人,如果他身体出了什么状况,第一时间就能被发现。此外,覃爱红在村委会门口工作对他的健康也有利,这里来往的人比较多,不断有人和他打招呼,在打招呼、聊天的过程中,他的心情也会开朗起来,对他的病大有好处。
许家冲村的“幸福食堂”对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开放。 刘红涛/摄90岁的望廷珍老人,一个人生活在村里,现在,她每天中午都会早早地到村委会旁边的“幸福食堂”,和其他老人一起一边晒太阳聊天,一边等着午饭开餐。她告诉记者:“我一个人在家也无聊,过来和他们说说话,饭菜也都很可口。”
安排覃爱红打扫村委会附近的卫生和开办“幸福食堂”都是谢蓉主导的工作。她在2023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后,对村里的工作进行了很多改革。
她认为,一些独居的老人确实面临吃饭难的问题,有些老人虽然吃饭没有问题,但是子女各有各的事要忙,老人们出不了门,其实很孤独,给他们一个出门的机会,他们就会更快乐一些。
安排覃爱红的公益岗,既能更好照顾这名残疾人,同时也可以让村干部能更加精力集中地干事业。
“以前村委会门前的卫生由村干部打扫。”谢蓉说,“过去,要增强向心力,事事干部带头,包括两任村党支部书记,都很受大家尊重。但是,我们现在的党员也好、村干部也好,都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这种情况下,要把工作干得更好,就要把一些不需要他们干的事停下来,腾出手来干村民的事。”
目前,许家冲村组建了包括文艺演出队在内的多个志愿者服务队,由江玲玲一个人组织和管理,而过去,这些事情差不多需要全体村干部都投入精力。村干部腾出手后,就有更多精力参与乡村发展的事项。比如村治保主任刘正军,就专们负责“幸福食堂”的工作,而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崇军就负责村党支部领办的圣至星园旅游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推出一系列旅游精品线路,同时扶持民宿产业发展,构建村集体、产业协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合作社把村里自愿入社的民宿资源统一整合推介,由客户自己挑选”。朱崇军说,“这样,我们可以对外形成规模资源优势,对内则可以调动大家积极性,比学赶超,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村里人都知道,谢蓉每天早晨起来后都要弹钢琴、练瑜伽、学英语。“我希望以后不管是村民还是村干部,人人都有更充裕的个人时间,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谢蓉的眼里闪闪发光,“幸福不能只是吃得好穿得好,还要有更好的品质追求。”
峒山村的未来是另一副模样。
“我们村有千亩湘莲、百亩樱花园、50亩百合园……2023年上半年,我们成功创建了3A级景区,”占志启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我们不仅卖农产品,还可以卖风景,还可以发展研学,我们的农文旅融合之路今后肯定会越走越宽。”
解决产业发展让群众腰包鼓起来的同时,群众的精神面貌改变是峒山村一直以来的工作重点。记者在村里采访的时候,正遇到峒山村四队村民在整修文化广场。1000多平方米的水泥广场已经硬化,广场边的观众座椅也已经初具雏形。
“这是我们村最后一个小组广场了,其他小组的文化广场都陆续修建完成。”占志启说,“村民们都愿意有这样一个广场,所以涉及土地、房屋问题时,大家都主动配合。”
占志启介绍,村民陈焱桥不但让出了4亩鱼池,还拆了20多平方米的看护房;村民陈军也已经和村委会沟通好,愿意放弃自家闲置的宅基地,并拆除80多平方米的旧房子。
“整个峒山村,一年大概有20多场次的村民文化活动,这是我们峒山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村民获得感、幸福感的一部分。另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们也希望这些乡村空间可以发挥更重要作用,成为游客感受乡村文化和风貌的窗口。” 占志启说,“峒山村离武汉及鄂州市区都不是太远,一些人会在城区买房、居住,他们住在城里,但有的人产业还在村里,就算没有产业在村里,他们的‘乡愁’还在,他们还会记得村里的歌声和舞姿。”
村民段文学就在鄂州城区买了房,骑摩托车到村里只需要20分钟,他每周都要回来两到三次,浇浇花、散散步,收拾一下卫生。他家门前就是百合种植基地,小院里有阳伞,也有草坪,他表示:“我就拿这房子当别墅了。”言语之间颇为自得。
在峒山村,村民都笑称段文学的生活现在是“城乡一体化”方式。事实上,城乡边界日渐模糊的今天,农民要持续获得幸福感,生活方式、生活品质一定会发生变化,传统的乡居模式下的幸福也正在不断地被丰富。
本文链接:https://xiangcunbao.cn/post/65.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