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湘江两岸寒风阵阵。然而,在毛竹山村,游人络绎不绝,很是热闹。
毛竹山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南一村的一个仅有46户156人的自然村,因漫山遍野的毛竹而得名,因20多年坚持发展葡萄产业而远近闻名,更是因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而声名远播。
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毛竹山村,考察推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情况。总书记指出:“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你们选择种葡萄这条路,一直这么走下来了,现在尝到甜头了,而且感到有奔头,那就继续发展下去,发展得更好。”近年来,毛竹山村全体村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撸起袖子加油干,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壮大葡萄产业,努力增加群众收入,不断增进乡风文明,生活一天比一天甜美,一天比一天幸福。
改善环境,绿水青山越来越美
毛竹山村后山,竹林茂密,郁郁葱葱。村内一株已有800多年树龄的酸枣树,承载了一代代毛竹山村村民的乡愁,也见证了毛竹山村的蝶变。
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西考察。这是25日上午,习近平在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考察时,同乡亲们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毛竹山村,沿着平整的水泥路,穿过茂林修竹,察看了村容村貌,并称赞:“这个村子不错啊!绿水青山。”
谈起毛竹山村人居环境发生的变化,南一村党总支书记王军荣介绍:“近年来,我们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村庄规划设计为引领,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使整体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毛竹山村,通村柏油路平整美观,一辆辆旅游大巴时不时穿梭而过;道路两旁种满葡萄,有的已经进行了品种改良,有的正在等待嫁接新品种;位于田地间的五里排河,水流潺潺,清澈见底,新建的水车随着水流缓缓转动;河岸间杂种植了垂柳、桃树、紫薇树等多种绿植,并配套建设了沿河步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内道路宽敞干净,村民房屋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环境整洁;多家小卖部、农家乐门前游人如织……俨然一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景象。
然而,谈起早些年的毛竹山村,在王军荣的记忆中却是另一番景象:村道上时常碰到乱飞乱窜的鸡鸭,畜禽粪便遍地;道路两旁的排水沟内,垃圾遍布,污水横流;房前屋后鸡窝、鸭窝乱搭乱建,农具、柴禾垛乱放乱堆;五里排河河道里满是淤泥,只见杂草不见水,村庄环境整体呈现脏乱差的状况。
说起毛竹山村人居环境这些年发生的巨大变化,才湾镇政府干部伍业成如数家珍,因为他全程参与了毛竹村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据伍业成介绍,毛竹山村已完成农房风貌改造26 座,户厕改造全部完成,先后建成文化活动室1个、篮球场1个、戏台1个,完成3.5公里道路加宽工程、2200平方米停车场建设及雨污分离工程;实施了五里排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成功改造堰坝2处、改造水车1座、整治鱼塘2座,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14平方公里,使五里排河的引水灌溉、生态环境、排洪泄洪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此外,毛竹山村还完成了高标准电网智能化改造,为葡萄种植基地滴灌、喷灌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电力支撑,使葡萄产业基地经受住了2022年桂北夏秋大旱的考验,葡萄产量不降反增;协调移动公司实现全村移动信号全覆盖,让村里与外界的沟通更加及时、快速、准确,也为产业发展、促农增收奠定了基础。
毛竹山村基础设施的提升不仅显著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促使村民自觉改善人居环境的意识愈发强烈。
人居环境提升工程的实施让毛竹山村处处是美景。
“好的生活环境谁看着都舒服,大家都喜欢。我们动员村民主动拆掉了房前屋后的禽舍、清理了柴禾垛,打造了‘微菜园’‘微花园’‘微景观园’,实现了村庄美和环境美的有机结合,让村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也让各地游客更愿意来、更想来。”看到村庄处处是美景,毛竹山村党支部书记王新明发自内心地高兴。
2022年,院线电影《我的家乡毛竹山》在毛竹山村等地取景拍摄,大大提升了毛竹山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科技赋能,葡萄产业越来越旺
改革开放初期,毛竹山村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生活普遍困难。近年来,为改变落后面貌,毛竹山村党支部多次组织村民外出考察学习,探寻产业发展路径,最终结合当地实际环境,找到了一条发展葡萄种植的特色产业路。
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来葡萄园考察时的情景,当时在桂林市农业农村局担任技术员的郑吉祥依旧激动不已。那天,郑吉祥正在毛竹山村指导葡萄种植户进行绑蔓、定梢。
“总书记很关心农业技术服务方面的情况,详细询问了我是从哪里来的,主要给大家辅导什么等。总书记说,农业技术人员就是要下沉到农村基层来,就是去干具体的出实际成果的事情,并叮嘱我们把贡献写在大地上!”郑吉祥回忆说。
两年多来,毛竹山村在自治区、市、县、镇、村五级党组织和各级农业技术部门的帮助支持下,立足现有葡萄产业发展基础,以提升葡萄品质为突破口,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葡萄品种改良及新栽培技术引进,不断做大做强葡萄产业。
毛竹山村葡萄产业鸟瞰图。(全州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走进毛竹山村葡萄种植基地,水肥一体化、气象监测等科技设备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基地内实现了自动灌溉、自动施肥及湿度检测、雨情监测、紫外线检测等,科技助力葡萄产业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我们共种植葡萄320余亩,已经完成192亩葡萄的品种改良,改良的品种有春光、蜜光、瑞都科美、瑞都红玫、妮娜皇后、阳光玫瑰等,经过改良后的葡萄零售价格每斤提高了3—5元。”谈起村里这几年葡萄产业改良的新品种、采用的新技术的情况,作为毛竹山村党支部副书记、葡萄种植协会会长的王海荣滔滔不绝,“我们还对葡萄种植基地进行标准化打造,将老旧简易棚改建成钢架结构大棚,推广应用有机栽培、滴灌水肥一体化、限根器种植等技术,既节水节肥,又降低了成本;建设了5G智慧农业系统——毛竹山葡萄产业数字化平台,不仅为科学管护葡萄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撑,还大幅降低了葡萄病虫害发生率,提升了葡萄品质,亩均增产近500斤。”
除了引进看得见的“硬科技”,毛竹山村还特别注重提升科学种植葡萄的“软实力”。近年来,毛竹山村先后与广西农科院、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等农业科研单位开展了结对共建,依靠科技促进葡萄产业发展。广大农技专家、科技特派员不仅定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葡萄种植关键技术,还从产品引进、设备供给、订单收购等多方面进行把脉问诊,促进毛竹山村葡萄产业发展,努力做到“把贡献写在大地上”。
“我有什么问题就会问张瑛,我有她的电话和微信,联系起来特别方便。她是我们村的科技特派员,经常到我们村里来开展葡萄种植技术指导和培训。”谈起村里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张瑛,王新明很是熟悉。
张瑛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等部门选派的服务毛竹山村的科技特派员。这两年毛竹山村正在进行葡萄种植品种改良和设施大棚的建设,张瑛几乎每个月都会来毛竹山村,现场对葡萄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和种植指导,纠正错误的技术操作,有时还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为种植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因在科技创新与服务工作方面表现突出,张瑛被评为2023年度广西“最美科技特派员”。谈起在毛竹山村的工作,张瑛很自豪:“通过我们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种植指导,看到一批农民逐渐成了葡萄种植的技术骨干,感到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通过帮助葡萄种植户改良品种、采用新的栽培技术,看到他们收入增加了,比自己挣钱还高兴。”
据了解,2022年,毛竹山村种植葡萄收入超350万元,已发展成为全县优质葡萄种植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葡萄近3000亩,平均年总产量100万斤以上,科技助力毛竹山村葡萄产业实现了蓬勃发展。
不懈奋斗,村民收入越来越高
“毛竹山,泥瓦房,生活苦,南瓜汤,有女不嫁毛竹山。”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道出了毛竹山村曾经的贫困状况。
“这些年,我们种葡萄、开小卖部、办农家乐,村民逐渐都富起来了,过上了幸福生活,大家都说,毛竹山葡萄山,家家户户住楼房,生活变了样,有女要嫁毛竹山……”王新明说。
习近平总书记到毛竹山村考察时走进的王德利家是毛竹山村最早一批种植葡萄的,也是率先开展葡萄品种改良、率先富裕起来的典型代表之一。
王德利家就在村口道路的右侧,门口有两个冰箱和几个摆放着特色农产品的货架。走进王德利家,客厅左侧的墙上挂着习近平总书记与一家人聊家常的照片。穿过客厅,一侧是厨房,净水机、燃气灶、电饭煲等家用电器,另一侧是水冲式厕所,里面安装了电热水器,厕所污水可直接排进污水管网。来到王德利家的小院,一台有些年头的压水机还能压出水,除了自备的压水机,还有村里安装的自来水,供水水量和水质都有保障。小院内还有一个可以烧柴的厨房,王德利说,冬天的时候我们就用这个厨房,不仅能烤火做饭,还能熏腊肉。
回忆起总书记来到自己家看望、聊家常的情景,王德利仍记忆犹新。他说:“总书记说话很亲切,对我们的生活很关心,问了我用电贵不贵和腊肉够不够吃,有没有热水洗澡,生活饮用水水质怎么样,出行靠什么交通工具等,就像是老朋友聊天一样。”
王德利夫妇正在自家葡萄地里劳作,用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全州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如今的王德利,不仅种着12亩葡萄,还开起了全村第一个小卖部,办起了农家乐。2022年,毛竹山村实施葡萄品种改良时,王德利带头示范改良了2.6亩,种的品种为阳光玫瑰,2023年刚挂果,结的葡萄不多,但也卖了3万多元;2023年,王德利又改良了4亩,到2024年才能挂果。2023年王德利种葡萄的收入有10万多元。同时,王德利还开办了小卖部和农家乐,收入能有3万多元。“虽然有4亩的改良品种葡萄还没有挂果,但是我的收入没有减少,等改良的葡萄都挂果后,收入会有更大的提高。2024年,我计划把所有的葡萄都改良成新品种。”尝到葡萄品种改良甜头的王德利满怀信心地说。
像王德利一样,毛竹山村很多种植户都尝到了葡萄品种改良的甜头。据张瑛介绍,2023年毛竹山村按照新品种、新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的葡萄种植户,经济效益比旧品种亩均增收8000元以上,其中“尼娜皇后”这一品种的增收效益最显著,亩均增收达2万元以上,收益是以前种植的老品种 “蓝玉”葡萄的3倍。
如何深挖葡萄产业潜力,持续增加村民收入,由“产得好”最终实现“卖得好”,是毛竹山村一直在不断探索的课题。
2021年8月,毛竹山村成功举办了首届毛竹山葡萄节云上推介会,通过“线下展销+线上促销”的方式,开展精准产销对接,拓宽葡萄销售渠道,帮助村民把好葡萄卖出好价格。同时,毛竹山村还引进北京一家专业公司,负责葡萄的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不仅提升了毛竹山葡萄的整体形象,也让村民再无葡萄销售的后顾之忧。“通过品牌形象打造,我们的葡萄售价比市场散装销售的葡萄每斤提高了1元。2023年,我们村的快递超市平均每天收件50件左右,在葡萄成熟旺季寄递件可达300件以上。”王新明说。
毛竹山村周边红色资源丰富,有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脚山铺红军长征精神体验园等,具有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于是,毛竹山村紧抓习近平总书记来考察的机遇,积极对接周边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游、葡萄采摘体验游,促进传统葡萄产业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有机融合,积极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进一步促进了村民增收。
“我们精心设计了毛竹山村参观游览路线,在村内设置了路标、路牌,为游客观光提供贴心指引;完善了各种采摘型休闲农业设施,并合理搭配葡萄相关农事体验、观光娱乐活动,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建设了葡萄园采摘走廊,通过‘沉浸式’观光,提高游客采摘意愿。”王军荣介绍,“随着游客的日益增多,毛竹山村的葡萄越来越畅销,有的葡萄还长在地里就被预定、抢购一空。葡萄成熟季每天前来参观采摘的游客达上百人,鲜果现采销售单价比批发价格平均每斤提高3元,村民的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
两年多来,毛竹山村共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超过50余万人次,带动村里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如今,毛竹山村已经从没有一家小卖部、没有一家农家乐、“有女不嫁毛竹山”的穷山村摇身一变,发展成有小卖部2家、农家乐8家、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成为桂北大地乡村振兴生动实践的成功样板。
强化治理,村风民风越来越好
在毛竹山村,提及“三支志愿服务队伍”,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
“近年来,我们先后成立了讲解员志愿服务队、‘环保妈妈’志愿服务队和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三支队伍,全村逐渐形成了人人讲奉献、户户争文明的良好村风民风。”王新明说。
每当有客人来村里参观,村民王玉清、王青都会积极主动申请担当志愿讲解员。因为讲解得详细、准确、生动,久而久之,一些再次到访的游客会点名让他们帮忙讲解。2021年5月,毛竹山村组建成立了10人的讲解员志愿服务队。这些讲解员除了向游客介绍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考察的情况外,还会向村民宣传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组织村民参加公益活动等,教育引导村民厚植感党恩的真情实感、增强听党话的行动自觉、树牢跟党走的信念决心,进而提升整体村庄形象和服务水平。
提起“环保妈妈”罗玲玲,村民都会交口称赞。罗玲玲是王德利的妻子,也是毛竹山村“环保妈妈”志愿服务队的牵头成立人。“我们‘环保妈妈’志愿服务队共有26人,都是村里环保意识强、热心公益事业的妇女。我们每月会对村屯开展两次卫生大清理,用实际行动引导身边群众改正不良生活习惯,还会到周边各自然村常态化开展环保宣传,引导各家各户做好垃圾分类,管好自家的家禽,维护好房前屋后的卫生,逐步养成文明健康、生态环保的生活理念。”罗玲玲介绍,“如今,在我们毛竹山村,生态环保理念已经深入每个村民的心里,大家都积极参与家园建设,自觉做好门前‘三包’,逐步养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村庄环境得到了极大提升。”
2023年3月,村民王建明的父亲去世,计划大摆宴席,大办一下。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又是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成员的王新明听说后,主动来到王建明家劝其不要大操大办,鼓励其勤俭持家,给大家作个好榜样,最终王建明减少了宴席的桌数,简化了丧事办理流程。
“我们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共有3人,都是村里的党员干部。除了主动到村民家中宣传移风易俗外,平时还依托村文化广场宣传阵地,通过小品、歌舞表演、民间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党史国史、村规民约等,让身边人讲身边事,从小变化话大发展,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王新明说。
随着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村民的奉献精神被激发,服务意识逐渐浓厚,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于是,毛竹山村乘势而上,组织村民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以及“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进一步营造良好家风家教,促进邻里关系和睦和谐。
毛竹山村村民刘红云就是被评选出的“好婆婆”代表之一。
刘红云为人和善,善解人意,长期与儿媳融洽相处,互敬互爱。同时,她也是家中的长嫂。俗话说“长嫂如母”。为帮助患肺癌的小叔子王新林,2021年下半年,她腾出自家住房一楼让弟媳邓星星经营农家乐,缓解经济压力。王新林全家4口人,两个儿子还在上学,一家人生活主要靠湖南籍媳妇邓星星艰难支撑,曾被村里识别为监测户。为此,刘红云像母亲一样照顾着小叔子一家。2022年8月,王新林去世,但邓星星还在经营着农家乐。“我跟嫂子虽为妯娌,但她却像‘婆婆’一样关心照顾着我们一家人。”邓星星充满感激地说。2023年,刘红云被村里评为“好婆婆”。
“我们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以爱国守法、孝敬老人、婆媳融洽、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家庭整洁、为人正派、群众口碑好等为标准,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由村民大会集中投票选出。”南一村妇联主任王小敏说,“评选活动的开展让村民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更加和谐,逐步树立起了昂扬向上的村风、民风、家风,形成了‘人人争做文明人、家家都是好邻居’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
截至2023年底,毛竹山村共选出“好邻居”“好婆婆”“好媳妇”12名和王德利家等“十星级文明户”32户。其中,王德利家还获得了2023年“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近年来,我们积极践行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这一‘国之大者’,促进毛竹山村的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变,葡萄产业发展得更好了,群众的日子过得更红火了,乡风也更加和谐了,全体村民正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全州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文中芳说。
严冬的桂北,寒风凛冽,但不远处民房上“幸福生活都是奋斗来的”几个大字却令人顿生暖意。在全体村民的不懈奋斗下,一幅山水美丽、产业兴旺、村民富足、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毛竹山村徐徐展开。
本文链接:https://xiangcunbao.cn/post/68.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