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绝望的土地,只有绝望的人。

当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奔向幸福生活时,那些曾经令人绝望的土地焕发出蓬勃新生,那些曾经近乎绝望的人们吼出改天换命的时代壮歌……——题记

敢问路在何方

2023年12月,太行山里落了一场大雪。夜雪初霁,天空被白雪擦洗得瓦蓝透亮。午后,太阳明晃晃地挂在高远的天空,热情洋溢地抚摸着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的角角落落,也抚摸着顾宝青那满是皱纹但笑意盈盈的脸庞。此刻,76岁的顾宝青正坐在自家二层小楼对面的暖阳儿地里“晒阳阳”。顾宝青可不是闲人,今天上午,作为村里的讲解员,她刚给一拨游客讲了一遍骆驼湾村的“脱贫史”。冬季游客相对少一些,顾宝青才能忙里偷闲,享受这冬日暖阳。

放眼望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好一派北国风光。也许是太行山上的皑皑白雪和太阳交相辉映太过炫目,顾宝青一时竟有些恍惚,她仿佛又看到了他,那个高高大大的他。顾宝青有些分不清哪个是太阳,哪个是他的面庞。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这是习近平在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到困难群众唐荣斌家看望。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顾宝青时不时会梦到他。梦到他挑起门帘走进她家,就像那天那样,握住她的手,嘘寒问暖,问长问短。顾宝青是真想他呀,就像想念自己最亲最亲的亲人。

村里人都说,他不仅是亲人,更是恩人。

顾宝青的目光掠过村里一栋栋新房、一条条平展展的柏油路,掠过幸福养老院、文化广场、小吃一条街,还有远处山上的果园子、香菇棚子,顾宝青甚至想到了自家银行卡上噌噌往上涨的数字……哪一样不是因为他呀!顾宝青有时会对着电视屏幕上的他抹眼泪,会逮着从北京来调研的干部问见没见过他。

十多年过去了,顾宝青依旧清晰地记得那天的每一个细节。

那是2012年12月30日上午,也是这样夜雪初霁的日子,也是这样温暖明亮的阳光,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骆驼湾村,走进顾宝青家低矮破旧的黄泥房,走进全中国贫困农民的心坎坎上。

习近平总书记盘腿坐上顾宝青家的土炕,摸了炕上的铺盖,吃了锅里的土豆,问了顾宝青和老伴吃的药,还鼓励顾宝青小孙子要好好学习。总书记告别骆驼湾村,又走进2.8里外的顾家台村。

顾家台是个“台”,是万仞太行怀里难得的一小块较为平坦的土地。说平坦,我家的地面连着你家的屋顶,串个门爬上爬下。顾家台勉强容纳了147户人家358名村民,贫困发生率高达75%。

看到乡亲们尚未摆脱贫困、生活还比较困难,总书记为大家打气:“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这是12月30日,习近平来到地处深山的龙泉关镇骆驼湾村,走进困难群众唐宗秀(右)家慰问看望。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摄

这是怎样的一捧黄土啊!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聂荣臻率部以阜平为中心创建了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8年抗战艰苦卓绝,阜平全县不足9万人,2万多人参军参战,5000余人光荣牺牲,9万人民养育了驻扎在阜平的9万多人民子弟兵,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

1948年4月,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央机关从陕北来到阜平城南庄,在这里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发出了建立新中国的动员令。

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饱含深情地指出:“阜平和阜平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这片黄土地每一寸都烙进了红色基因,都流淌着红色血脉,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是怎样的一捧黄土啊!

阜,多也;平,无高低也。缺啥想啥,就如穷人家孩子最喜起名“富贵”“有财”,阜平真穷啊。嵯峨太行层峦叠嶂,绵延不绝,把阜平人世世代代牢牢锁在大山深处,一些坡坡岗岗的山地是他们唯一的生活依靠。这贫瘠的山地只能勉强孕育土豆、玉米这样生命力顽强的作物,根本伺候不起金贵的小麦、水稻。即便如此,春天下种,秋收从来都是个未知数,年成不好时,连种子都收不回来。在这片焦苦的土地上,人们世代苦熬,近乎绝望。

1982年,著名艺术家田华从阜平揣了几个菜团子,带给了远在北京的聂荣臻元帅。她说:“老帅啊!老区人民还是那么好,老区人民还是那么穷,阜平的人民还在吃这个菜团子……”聂荣臻接过菜团子,久久凝视着,渐渐酸了眼眶,说:“我对不起阜平人民啊!阜平不富,死不瞑目……”

1994年,国家开始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没有完全稳定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乡差异、东西部差异依然存在,加上中国贫困农民基数大,直到2012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然高达9899万人,比同时期欧洲人口数量排名第二的德国还要多出1500多万人。

2012年的那个冬天,当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骆驼湾村时,562名骆驼湾人中,仍然有447人是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79.4%,大多数村民和顾宝青一样,住着低矮破败的黄泥房,吃着土豆玉米,小病硬扛,大病等死,愁孩子的学费,愁房子夏天漏雨冬天漏风,愁娶不上媳妇断了祖宗血脉……

何止是骆驼湾、顾家台,放眼整个阜平县,地处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全县21万人口中有10.8万人属于贫困人口,75%以上的行政村属于贫困村。人家富裕地区是过日子,阜平的贫困农民是一代代熬日子。

2012年12月29日晚上,在阜平县城那个简陋的会议室里,总书记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也是在这个简陋的会议室里,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距离1948年毛泽东主席在阜平发出建立新中国的动员令,时间的车轮已经碾过了64个春秋。

阜平何其有幸,一次又一次见证着伟大的中国时刻;一次又一次见证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把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的初心使命;一次又一次见证着人民领袖“为人民服务”“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伟大情怀。

虽然是寒冬,但太行山里正酝酿滚滚春雷,这春雷将响彻九州,遍及华夏,将开启一个亘古未有的新时代。

世界上没有绝望的土地,只有对土地绝望的人。面对千年贫困,阜平人民从未绝望,中国人民从未绝望。为了摆脱贫困,他们愿吃千辛万苦,愿踏千山万水,愿克千难万险。

领袖打响了发令枪,河北省委、省政府立刻成立阜平扶贫攻坚领导小组。2013年1月7日至9日,时任河北省委书记张庆黎踏着总书记的足迹到阜平县深入调研,研究解决扶贫开发工作困难和问题。2013年1月23日,阜平县召开脱贫致富奔小康动员大会,组织动员全县21万干部群众,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进军!

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

2013年,中共阜平县委新一任领导班子成立,县委书记郝国赤带领班子成员顶着7月的烈日,扎进深藏在太行山褶皱深处的大小村落,对脱贫工作把脉问诊。

然后是一轮一轮全县各级干部会议。会议议题只有一个:怎么拔穷根?怎么脱贫?

阜平之困,绝非一言可蔽之。

2013年2月23日拍摄的顾家台村。罗大庆 李玉亮/摄

2023年6月24日拍摄的顾家台村。罗大庆 李玉亮/摄

山多地少且贫瘠,民间流传着“人均半亩地,种些小玉米,喝点糊糊粥,盼着吃大米”的顺口溜。

由于地处山区,阜平修桥修路的难度要高于平原地区十倍、百倍,当地不通火车,汽车开进来都费劲。

改革开放后,贫瘠的土地再难羁绊人们的脚步,年轻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九九三八六一”部队。地撂荒,门上锁,村庄越凋敝,青壮年越不肯回来,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面对贫困,阜平从未“躺平”,县里也曾随大流发展“两种(种核桃、种大枣)两养(养牛、养羊)”,力气没少下,但效果很一般。

山重水复疑无路,会场气氛沉闷压抑。

总书记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后被调到阜平担纲“一线指挥员”的郝国赤当然不是见到困难绕着走的主儿:“放眼全国,比咱们条件差却比咱们发展得好的县有的是,人家行,咱们为啥就不行?咱比人家是缺胳膊还是少腿?”

郝国赤话糙理不糙,党员干部们的自尊心和斗志瞬间被激发出来。当然,光有激情远远不够,还得有思路。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

关键还是要发展产业。但不能再干拍脑袋、随大流的事,而是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埋头苦干。

换脑筋   

共产党人最讲究实事求是。阜平县委、县政府统一认识,只要从县情出发,踏踏实实尊重科学,老老实实尊重县情,一定能干成事,一定能让太行山长出“金疙瘩”。

首先,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来干。县里请来农林方面的专家,把阜平上到气候下到土壤研究了个透。农林专家提出:阜平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种植食用菌。市场专家也表示:目前从市场表现看,食用菌前景看好,值得一搏。

好!咱就搏这个食用菌。

在发展食用菌产业研究会上,郝国赤当众立下“军令状”:“全县党员干部要像钉钉子一样,一锤接着一锤敲,乡亲们一天不脱贫,谁也别想下火线!”

可是,村民们却表示对这个产业不“感冒”。郝国赤亲自带着党员干部下乡动员,道理讲了千千万,村民们就是不点头。

为什么呀?大家坐下来反复研究破冰之道,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家底太薄了,亏不起赔不起,所以就“怕”。那就开出一颗定心丸:企业干两头,群众干中间,科技打头阵,保险担风险,金融做支撑,政府当靠山。通俗点说就是:乡亲们只管种,其他技术、管理、销售等都交给政府和企业来办。

这样总行了吧?还是不行。

原来,种蘑菇要建菇棚,建菇棚就得流转土地。一些村民听说要把土地流转出去,心里小鼓敲得叮当乱响:土地是俺们的命根子,你拿走了,俺们可咋活?

本刊记者倾听骆驼湾老党员唐荣美(右)讲述骆驼湾村十八大以来的山乡巨变。

政府的第二颗定心丸开出来了:流转一亩地,每年补助1000元。流转土地有期限,企业只有使用权,地还是农民的。村民们算起了账,流转金旱涝保收,再去食用菌企业打工挣钱,确实比自己苦巴巴种玉米、土豆强得多。这个,可以。

又闯过了一关。

50个新崭崭的菇棚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等待着他们的新主人种下新希望。可是,农民们又说了:“村干部要种,俺就种。干部不种,俺也不种。”

县领导们觉得村民的顾虑可以理解,毕竟新产业上马,确实存在不确定因素。干部干部,先干一步。村干部先上,党员先上,给乡亲们杀出一条血路。

现任顾家台村党支部书记顾锦成那会儿是村委会委员兼会计,他第一个站出来表态:“我包4个棚!”

1987年出生的顾锦成中等身量,身板子敦敦实实,一双眼睛啥时候都炯炯有神,一看就是个有主意的人。这可不是他第一次为了村里的蘑菇产业挑头了,当初流转土地,他也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顾锦成对村里的事这么上心完全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顾锦成觉得自己是一个有大福气的人,因为总书记来顾家台村那天,他恰好回村办事,是总书记走进顾家台村碰到的第一个村民。总书记握了他的手,还慈祥地逗弄了他抱着的小侄女。

时任河北省委书记张庆黎还和顾锦成聊起了天。当张书记得知顾锦成在邻村办了个养猪场发展不错时,拍着他的肩膀说:“你们这样的年轻人,自己干好了,一定要回来带着乡亲们一起干!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顾锦成高中毕业后先在北京打过几年工,攒下钱后回乡在邻村办了个养猪场,一年赚个七八万元不成问题。那是2012年,一名顾家台农民一年能挣这些钱,绝对能排进村里财富排行榜前三甲。但顾锦成决心回顾家台村创业,因为总书记握了他的手,因为省委书记拍了他的肩膀,还跟他说了那些话,顾锦成觉得自己的肩膀上有了沉甸甸的责任。

2015年,顾锦成当选为村委会委员。顾家台村村容村貌已经焕然一新:村路硬化了,厕所改建了,广场修好了,村民们的房屋也整治得坚固安全了,只是大伙儿兜里还是没钱。所以,当县里号召大家发展蘑菇产业时,顾锦成第一个站出来,举双手支持。

一个人力量有限,顾锦成又动员了5个在外打工的小伙伴回村和他一起种香菇。

年轻人脑子好使,边学边干。大棚里的蘑菇一天一个样,肥嘟嘟、香喷喷,煞是喜人。正如当初专家所说,阜平天气冷凉,出菇时间比平原地区晚一个月,错峰上市,能卖上好价钱。卖了香菇,顾锦成一算账,净挣8万多元,并不比养猪差,跟着种的小伙伴也个个挣了钱。

这下好了,第二年,曾经无人问津的大棚变成了抢手货,不够分,根本不够分!

怎么办?老规矩,村干部、党员让利。县里号召村干部把包的菇棚让出来。一些村干部不淡定了,“有风险让我们上,现在赚钱了,又要我们让出来,凭啥?村干部也是农民啊!也在土里刨食啊!”

郝国赤给大家做工作:“大家还记得‘树叶训令’吗?当年晋察冀边区闹灾荒,聂荣臻命令部队,村庄附近的树叶,一律不许碰。为啥?不与民争食。当年先辈们宁肯饿着肚子打仗,也要给乡亲们留口吃的,现在咱们给群众让几个大棚,算事儿吗?”

原本牢骚满腹的村干部低下了头。

顾锦成再次挺身而出:“我退两个!”村干部纷纷跟进。这下,群众感动坏了,都表示:“可得好好干,要对得起村干部、对得起政府、对得起咱总书记。”

时任阜平县委书记郝国赤(左二)在香菇大棚和村民共同研究香菇产业的发展。

尝到了甜头的阜平人不断创新,研发出食用菌高效培育技术,加盖温室大棚。别处一年出一季菇,阜平可以两年出三季菇,全年没有闲置期,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如今,当年的食用菌合作社已经升级为食用菌生产企业,采用了全自动灌装制棒、净化制冷等先进技术,建成了智能化养菌车间,实现了工业化、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可日产菌棒15万棒,年产超千万棒。

产业兴,群众富。群众包棚,一个冷棚年收入4万元打底,一个暖棚年收入6万元起步。截至2023年12月,阜平县食用菌产业已经覆盖了140多个行政村,受惠群众3.8万多人,超过阜平县农村人口的三成多。一朵小蘑菇,愣是撑起了阜平农民增收致富的近半边天。

除了在地里刨食,咱还有啥资源能变现?阜平人的眼睛盯上了红色资源:两个伟大动员令的发出地,外加晋察冀边区首府旧址。这样的红色资源,全中国舍阜平其谁?在县委、县政府一盘棋统筹下,县里文旅行业实力最强的国企——阜裕公司挑起了带领全县搞红色旅游的大梁。

在大山里封闭久了的村民对每一个新生事物都抱着怀疑观望的态度。房子租给阜裕公司会不会被破坏?租出去了自己住哪儿?这些疑虑都让他们犹豫不决。

这回,第一个站出来的是骆驼湾村村民顾宝青:“习总书记来俺家了,游客肯定愿意来看,我把房子租给公司。”

顾宝青拿出家底,加上安居政策的支持,在老宅斜对面起了新房。新房是两层小楼,钢筋水泥墙体,地上铺瓷砖,地下装地暖,墙上开着大大的玻璃窗,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总之,跟电视上城里人的别墅不差哪儿。

选了一个好日子,炸了一串红鞭炮,顾宝青一家欢天喜地乔迁新居,怀里还揣着公司给的8400元老房子租金。

再看顾宝青家的老房子,已被阜裕公司修旧如旧,清水瓦、木挑梁、小皮檐、花格窗、石板院、黄泥墙,标准的太行山民居建筑风格。院门口门楣上写着六个大字:骆驼湾一号院。

看着这熟悉又陌生的院落,几十年前嫁进这个小院的情景浮现在顾宝青眼前。她发现,原来看自己的破房子,回忆的都是苦事,现在看翻新的房子,回忆的都是美事,这就是文化人说的“乡愁”吧。

发展旅游,游客来了要吃要住,村里的民居一幢幢被改造出来,小吃一条街也建起来了。阜裕公司把村民组织起来统一培训,有的学烹饪,有的学服务技能,还有的学管理,连76岁的顾宝青也当上了解说员,一个月能挣2100元。

顾宝青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一个山里农妇,一辈子没敢往人前站过,现如今竟吃上了“开口饭”。开始,她还担心自己口音土,游客不喜欢,公司领导却说:“就你这个土口音听着才‘亲’呢,这也是乡愁的一部分呀。”

2023年11月14日,在村里旅游公司担任解说员的顾宝青(左一)在“骆驼湾一号院”为游客介绍骆驼湾村脱贫史。李秀芹/摄

游客们真的翻山越岭来游玩了,看了红色遗址,爬了山,住了民宿,吃了太行八大碗,个个意犹未尽,连夸这大山沟子“山清水秀人好,连空气都格外甜”。夸得顾宝青们越看越觉得家乡美、日子美。2023年旅游旺季,骆驼湾民宿一房难求,41家民宿平均增收7000多元。

骆驼湾这边的旅游红红火火,顾家台那边也不甘示弱。冬日午后,暖阳照在顾廷科家门楣上的四块牌子上,“党员示范庭院”“美丽庭院示范户”“卫生之家”“十星级文明户”。单看这些牌子,就知道这家主人不简单。

小院每个角落都收拾得干净利爽,连柴垛都码放得分外齐整。进到屋里,窗明几净,暖意融融,窗台上摆满了绿植,几种叫不上名的花肆意绽放,让人如沐春风,忘记了窗外的凛冽寒风。

顾廷科的老伴任风兰今年72岁,腿脚利索,笑声敞亮,浑身上下透着股子对这个世界的满意乃至热爱。

任风兰告诉我们,老伴顾廷科在阜裕公司当保安,这会儿还没下班。她略显羞涩地说:“俺没上过学,不会说。”但当我们问到她家开民宿的事,她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总书记在俺们村委会开会,俺老伴是党员代表,就坐在总书记右手边。”

那天,总书记考察完,顾廷科兴奋得成宿睡不着,他告诉任风兰:“总书记说‘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咱们一定要努力干活,把日子过起来,让总书记放心。”

村里号召搞旅游民宿,顾廷科第一个找到村干部说:“我院里有空闲房子,我想搞民宿。”

在政策支持下,顾廷科对自家闲置房屋进行改造提升后,就开张了。顾廷科因为只有一间闲置房,所以采取了自己经营的方式。老两口一个去公司打工挣钱,一个在家开民宿,加上土地流转,七七八八算下来,一年咋也弄个四五万元。

“关键现在挣得多,还轻省。”说起过去的日子,任风兰立刻皱起了眉头,“那时候可怜哟,日子苦得像黄莲。家里四亩地全在山沟沟里,秋收才磨人,全靠人背着翻几个山头往回扛,肩膀上的皮磨掉一层,真想把背上的玉米土豆扔沟里去,可那是一年的口粮,流着泪也得背回来呀!”

正聊着,顾廷科回来了。他穿一套保安制服,腰板挺直,走路带风,一点看不出已过古稀之年。他嗔怪老伴:“老提过去那些苦日子做什么,现在有工资,有民宿,有土地流转金,还有山上果园的分红,我们是‘三金’(租金、薪金、股金)农民,就剩高兴了。我这辈子,见到了总书记,过上了好日子,值了。”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阜平县农民挣钱的道道越来越多,食用菌、红色旅游、高效林果、手工业是四大扛把子“富民产业”,还有特色养殖、中草药等也都发展得如火如荼。

2023年7月9日,顾锦成(右)和菇农在香菇大棚查看香菇长势。曹建平/摄

截至2023年11月底,当地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产值近10亿元,带动群众15438户38350人,年增收3.5亿元,实现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接待游客311.0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1.57亿元;家庭手工业加工厂(点)发展到231家,年产值超10亿元,带动群众7000余户,户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高效林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干果面积约15.3万亩,吸纳劳动力5000余人,年工资发放1.5亿元;建成生猪、硒鸽等养殖小区376个,产值达14亿元,带动群众9940户28031人,人均年增收9580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1.2万亩,产值近2亿元,带动群众15117户22157人,人均年增收4000余元……

每当来客人时,阜平县委书记王占祥总会端出一盘水灵灵的阜平香梨向客人“炫耀”:“这个是我们阜平自己培育的新品种,在大城市里一个能卖到20多块钱。我们是深山区,靠种大田作物增收不现实,就是要发展高效林果,就是要想法子追求最高性价比。只有这样,我们的农民才能从地里刨出钱来。”

思路一变天地宽,阜平人算是真正理解掌握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发展产业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的精髓,真正把产业做出了阜平特色。

  青春之歌 

人,万物之灵,一切生产力的核心。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要靠人干出来。

曾经的阜平乡村一度人口凋敝,日渐冷清。那时候,老人们最盼过年也最怕过年。因为一到过年,大批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就会成群结队地回来团聚,可是一过十五,就有更多青壮年外出谋生。当大山里的春天姗姗来迟时,田间地头只有零星老人艰难劳作,人丁寥落,土地撂荒,阡陌旷野了无生机。

转折出现在2015年。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来阜平考察调研后,阜平冲上发展快车道。首先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水、路、电、网全面提升,然后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村容村貌。

当春节再次来临,当青壮年们再次拖着箱子回到家乡,他们惊喜地发现,原来印象中那个脏乱差的家乡变了,修葺齐整的房屋、平整宽阔的村道、堪比城市的绿化、设施齐全的文化室和娱乐中心……总之,家乡美了、可爱了。更重要的是村子不仅外貌如整容般大变样,还开始发展产业,强壮内核。这样的村庄,“回家”它不香吗?

2015年,27岁的顾锦成回到了顾家台,两年后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更多的80后、90后、00后回来了,顾家台村组建了一支年富力强、活力四射的班子队伍: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顾锦成,1987年生人;村党支部副书记顾叔军,1970年生人;村党支部委员顾仲霄,1982年生人;村委会副主任顾腾飞,1990年生人;村委会委员顾亚楠,2000年生人……

这帮年轻人啊,脑瓜子里火星四溅,创新发展的新路子、新点子层出不穷。顾家台村发展旅游,主打两个字,一个“红”字一个“美”字,“红”是现成的,“美”就需要营造了。有山有水,还得有花,顾锦成带着大伙儿在村里种了20亩观赏牡丹。顾家台村气温寒凉,6月牡丹才怒放,正好与平原地区打了个时间差。村里的年轻人把“夏季到顾家台来看牡丹”的宣传语在网络上满世界嚷嚷,游客们纷至沓来,顾家台成了网红“打卡地”。

光看花还不够,顾锦成继续放飞思路,建起了“御道牡丹国学亲子乐园”,在河道边利用沙滩空地建儿童游乐场,增加水上漂流项目,晚上还有灯光秀音乐喷泉。冬天,这里则变身为溜冰场、冰瀑。一水多用,四季不闲。游客带着孩子从四面八方涌来,碰上节假日,简直一票难求。

2016年,23岁的刘娇回到了顾家台。刘娇初、高中都在保定市住校,城里的繁华热闹让她眼花缭乱,立志要好好学习,永离顾家台。她大学在天津学人物形象设计,2015年毕业后在天津辗转于多个影楼、剧组做化妆师。2016年回家过年,刘娇发现顾家台正在“大兴土木”,修路、架桥、盖房、盖大棚……工程队出出进进,热闹非凡。刘娇母亲在镇上开了个小超市,生意红火,根本忙不过来。刘娇想,总书记都来过了,村里肯定要大变样,与其在外面漂着不如回来自己创业。

于是,刘家小超市的主力从母亲变成了女儿。开始,刘娇还真有点不习惯,买杯奶茶,快递小哥都嫌远不给送。心态崩了不到一秒,转念一想,啥都没有的地方才干啥都有市场啊,再等等看。

眼看着骆驼湾在人们挥汗如雨的建设中一天天靓丽起来,刘娇的心眼活泛了:县里下这么大决心搞旅游,开民宿准是条挣钱的好路子。刘娇家把家里350多平方米的院子改建成民宿,按照规定100平方米内补贴15万元改建费,外加一笔装修补贴,七七八八政策性补贴小20万。

2016年“五一”小长假,刘娇的“听风院”开张了。这是村里第一家村民个人开的民宿,与公司统一开的民宿相比,她的民宿风格极具差异化特征,加上刘娇有美术专业加持,“听风院”艺术审美展现出极强的个性,在一众民宿中脱颖而出,让刘娇赚翻了。

冬天,山里落了大雪,客人稀落些。刘娇终于能喘口气坐下算算账。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半年工夫,净赚10多万元!

生意做得好,刘娇明白可不全是自己能干,政府是真给力呀,免费的上课培训、参观见学,请业内大咖上门指导,出主意,支高招,手把手地教,常常让刘娇醍醐灌顶顿然开悟。

刘娇成了村里闺蜜圈的小富婆。闺蜜圈已经有两个人学着刘娇开起了民宿,她们现在凑在一起就聊民宿的管理、格调、经营,总之,三句不离民宿,对明星八卦那些过去热衷的话题再也提不起兴趣。

2018年春天,25岁的刘娇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辆小轿车。提车回村那天,天特别蓝,一丝云都没有。刘娇摇下车窗,山花烂漫,馥郁芬芳,一名村民的歌声飘进车窗:总书记走进咱家乡,问寒问暖关心咱。时刻惦记咱老区,党的政策照阜平。撸起袖子加油干呢,美好生活进大山……

这首歌是村里一名脱贫户编的,曲调高亢,情感真挚,听得刘娇心里热乎乎的。

2020年,30岁的顾腾飞回到了顾家台,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他在村里弄了个“啤酒花园”,别说在顾家台,就是在整个阜平,也是头一份。

那是2021年春节,顾腾飞和刘丽国等村里几个从小玩到大的伙伴一起喝酒,商量着开春干点啥产业。

顾腾飞说:“咱们开个农家乐吧,有特色的那种。”

这个主意好,可什么算有“特色”呢?

转眼,春天来了。顾腾飞发现村里有一小片空地上长着十来棵粗壮的杏树、桃树。杏花白、桃花红,蜜蜂蝴蝶舞翩跹,好一派田园风光,空地旁边还有一处常年空着的民房。

顾腾飞灵光乍现,突然有了主意。他立刻找来刘丽国,跟他比画着说:“你不是在北京学过酿啤酒吗?咱们就在这儿弄个‘啤酒花园’,让客人在杏树、桃树下喝啤酒吃自助烧烤,在民房里烹茶煮酒。放眼望去,可见群山环抱,白云缭绕,这不赛过活神仙吗?这不就是特色吗?”

刘丽国的脑袋点得像鸡啄米,简直不要太OK。

报告打到村里。村里大力支持!啤酒花园立刻破土动工。村党支部书记顾锦成把村里的年轻人都动员起来,规划场地,装修房屋,安装灯光,铲除杂草,种上月季花、蔷薇花,不出半个月,完工。

啤酒花园“五一”开张的消息在微信、微博、抖音一发布,妈呀!预定一夜爆单。“五一”假期,客人如约而至。本来请了5名村民做服务员,刚一小时,人手就不够了,刘丽国赶紧又找了10名村民帮忙。15个人满头大汗地来回跑,还是忙得脚不沾地。

5月1日,啤酒花园来了六七百号人,营业额超过四万元。第二天又到村里找人手,七大姑八大姨都请来帮忙。第三天、第四天,直到第七天始终有这么多客人。

年终,一算账,几个月下来足足挣了十万元,这可把顾腾飞他们乐坏了。顾腾飞说:“咱有这个好营生可不全是咱自己的功劳,主要还是政府支持。咱得知恩图报,做点公益。”小伙伴们纷纷点头,大家一商量,决定拿出盈利的30%给全村乡亲们缴纳医疗保险。

第二年,啤酒花园的生意更是好到飞起,生意最好时,两个月净赚25万元。如今,顾腾飞家不仅翻盖了新房,还买了小汽车,日子别提多滋润了。

2019年,37岁的任永花回到了骆驼湾。她在村里入了党,并在2021年换届选举时当选村妇女主任。任永花当年初中毕业后去北京打工,做过商场收银员、导购,一个月3000元的工资,租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地下室,带着孩子艰难度日。即便如此,她也不愿意回骆驼湾。过年回家,五天是极限,因为没地儿洗澡,更没有任何消遣娱乐,孩子不习惯,她也不习惯。

2015年,村里搞美丽乡村建设,任永花家的老房子改造提升了,原来黑黢黢的黄泥房一白到地,还装上了敞亮的大玻璃窗、冲水马桶和抽油烟机,冬天有暖气、热水器,住在里面,彻底告别了冬天起床,水缸上冻,脸都洗不了的苦日子,心里别提多敞亮了。

任永花没有搞产业,因为要为村民服务,太忙了,顾不上挣钱。当村干部虽然工资不高,但一则能守着日渐衰老的父母尽孝,一家团聚;二则住在村子里花销很少,任永花反而存下了钱;三则她的工作受到村民认可,也得到大家的尊重,这种精神上的安定和满足是任永花做“京漂”时绝对没有的。任永花对当下的生活很满意,对骆驼湾村的未来更充满信心。

顾廷科和任风兰老两口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对家里原本破败的黄泥房进行了改造提升,生活舒适度大大提升。李秀芹/摄

青春是一条欢腾的大河,涤荡乡村落寞;青春是一团熊熊的烈火,燃起乡村希望。2016年以来,骆驼湾村已经有52名青壮年返乡创业;2021年以来,仅两年时间,顾家台就有38名90后、00后返乡创业,这些数据还在不断增加中。

十年前的阜平乡村一个个日渐凋敝,没有孩童的嬉闹,听不到青年人的喧闹,下午六七点钟就陷入可怕的寂静,仿佛睡着一般。今日的阜平乡间到处涌动着青春的活力,六七点才是村民夜生活的开始,老人在文化大舞台听戏,孩子们在村委会前的大屏幕前看动画、嬉戏,青壮年们在夜市烧烤撸串,畅谈发展。整个村庄就像一笼刚刚出锅的大包子,热气腾腾,欣欣向荣。

这古老的大山啊,正澎湃着青春之歌。

2023年5月11日,阜平县委书记王占祥(右二)在北果园镇景茂蔬菜种植家庭农场调研。

一个都没落下

2023年11月,太行山里一场大雪积了足有两尺厚,半个月都没化。屋外寒风凛冽,河北春风树服饰集团有限公司在阜平龙泉镇的加工车间里却暖意融融。孙银凤奔忙在流水线间,近百台缝纫机在工人们脚下嗒嗒作响,仿佛一首悦耳小调,吟唱着孙银凤们的新生活。

孙银凤和工友们的家就在窗外不到600米外的大校场小区。那是他们的新家,2019年才搬过来。原来的家说起来直线距离也不算很远,大概3公里开外,但就这3公里的距离横亘着一个又高又陡的大山头。霸道的大山就这么硬生生把孙银凤们锁在大山里,大人搞生产难,娃娃上学难,老人看病难。难了一辈又一辈,直到2018年,村干部召集大家开会,说国家搞了个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要把这一片山沟子里54个自然村的村民一个不落地搬出去。

新家盖好了,时任阜平县扶贫办主任刘文红亲自带大巴车拉着孙银凤们去看。嚯!好气派好漂亮的小区呀,20栋青灰色居民楼齐齐整整,健身场地、儿童乐园、街心花园、超市、卫生室一应俱全,绿化呀、卫生设施呀也跟城里的商业小区并无二致。进到屋里看,雪白的四壁、宽大的玻璃窗,敞亮舒适,连抽油烟机、吊柜、洗漱台、抽水马桶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这么好的房子,忒贵吧?俺们可住不起。

刘文红说:“乡亲们把心妥妥放进肚子里。这是咱县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试点小区,政策特别好,按人头一人补助5万元,你们原来的老房子政府也会作价补钱。”

2023年12月14日,骆驼湾村村委会副主任任永花(右)在村民家中走访,宣传政策。李秀芹/摄

方案很快出来了,孙银凤一算账,一家四口补了20万元,老房子作价5万元,总计25万元。孙银凤置办了一应家具,麻溜搬进新家。最后一算账,扣除房子和家具费用,还净落4万元。来自54个自然村的342户包括208户贫困户全部高兴地搬进新家。乡亲们奔走相告:原来天上真有馅饼掉下来呀!村党支部书记瞪大眼珠子认真地说:“天上哪儿有馅饼?是党的政策好,是总书记惦记着咱。总书记说要让咱一个不落地过上好日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这句话朴实无华但每个字都能砸出一个坑。这是一句经常挂在习近平总书记嘴边的话,昭示着人民领袖深厚炽热、隽永绵长的人民情怀;这是一句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生动诠释着“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阜平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对贫困群众分类施策、一人一策,让党的好政策普照到每一个贫困群众的身上。

2023年10月25日,顾家台村村民刘娇在她的“听风院”里为游客准备土特产。李秀芹/摄

孙银凤就是一个穷人、一个苦人。孙银凤和丈夫育有一双儿女,丈夫在外务工,她在家拉扯孩子,侍弄几亩薄地。日子虽清苦,却也过得去。

2011年,祸从天降,丈夫遭遇车祸,在轮椅上一坐就是好几年。当时,儿子4岁,女儿12岁。丈夫治疗要钱,孩子上学要钱,一家人吃穿嚼用要钱,所有的担子压在了孙银凤一个人的肩膀上。她没黑没白地种地、打零工,人瘦成了纸片片,15万元的外债还是一分也还不上。

搬了新家,剩下4万元先还债,手里还是攥不下一个子儿,怎么办?刘文红又来了:“走,上帮扶车间挣钱去。”

说到帮扶车间,就不得不说一个人。

高利鹏,原保定高碑店市白沟镇农委主任,现任阜平县手工业发展办公室主任。

高利鹏是土生土长的白沟人,干工作有股子老太太纳鞋底,一锥子攮到底的韧劲儿。2015年,阜平县向保定市委、市政府报告:阜平计划大力发展家庭手工业,以解决沉淀在农村的闲置劳动力(主要包括妇女和半劳力老人),但县里市场资源有限,希望市里给予支持。

市里研究决定,让大名鼎鼎的白沟对接阜平。

此乃高招!

白沟上世纪80年代以做箱包批发起家,然后扩展到服装鞋帽以及各类小商品,早有“南义乌,北白沟”之说。各种中小企业林立,而且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太适合阜平了。派谁去阜平对接呢?踏实能干、熟悉白沟市场的白沟镇农委主任高利鹏进入组织部门视线。

接到通知的高利鹏跟妻子一说,妻子坚决反对:“一把年纪了,还要两地分居,而且那边工资比这边少一截呢,不行。”“你说不行就不行?这可是组织安排。咱家的事听你的,工作的事得听组织的。”

高利鹏走马上任了。

第一步招商引资。虽说高利鹏在白沟有不少企业家朋友,可开始人家一听说去阜平,脑袋都摇得像拨浪鼓:“不去不去,人生地不熟的,不去费那个劲。”

高利鹏赶紧拿出阜平县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为减轻企业压力,对符合标准的企业给予设备、技能培训、用工保险补贴,根据企业的不同规模还给予数额不等的奖励;为让企业安心生产,严格规范监管执法,全面优化手工业发展环境,规范对手工加工企业的行政执法检查和收费行为;为方便企业,开通阜平与白沟的班车,搭建阜平与白沟学习交流、货物流通的桥梁。另外还成立“阜平县手工业协会”“阜平县手工业促进会”,组织会员开展培训、订单对接、技术交流等活动。制定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计划,储备技能人才,保障企业用工。每季度举办一次企业座谈会,打造信息交流平台。组织企业参加产业对接会、广交会等招商洽谈会,以大型龙头加工企业辐射带动小企业发展。

满满的全是干货,满满的全是诚意。

阜平的实心诚意和高利鹏找一趟不行三趟,找三趟不行五趟的“牛皮糖”精神最终打动了企业家们。做箱包的来了,做服装的来了,做鞋帽的来了,做毛绒玩具的来了,做佛珠的来了,做酱菜篓子的来了,做景泰蓝的来了……

你以为这就大功告成了?这不过是前半截工程,后半截工程是做村民的工作。高利鹏带着干部一头跑白沟拉企业,一头钻山沟拉群众。

别看妇女们在家闲着没地儿挣钱,可却不愿去帮扶车间务工。原因很简单:传统思想作祟。在阜平乡下,“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根深蒂固。人们认为家里只要有男人,只要这个男人能爬起来做事,女人就不能去外面抛头露面,否则就是男人没本事养家,就被人嘲笑无能。所以,妇女们世世代代围着锅台转、围着丈夫孩子转,压根没有“上班”挣钱的概念。

高利鹏们一家家做工作,劝了妻子劝丈夫,劝了公公劝婆婆,说破了嘴皮子,说哑了嗓子,总算把妇女们一个个“说”进了车间。

时年43岁的孙银凤也走进了春风树服装加工车间。前三个月实习培训期,出不出活每天都给60元保底工资,其中40元是政府补贴。孙银凤身上压着债,干活比谁都拼命,工资从每月2600元一直涨到5000元,还当上了领班员。丈夫开玩笑叫她“孙高管”,虽然是开玩笑,孙银凤还是很骄傲。

2022年12月26日,孙银凤在河北省春风树服饰集团有限公司阜平龙泉镇加工车间里制作服装。李秀芹/摄

孙银凤家被评定为贫困户后,在政府帮扶下丈夫治好了车祸后遗症。搬到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后,当地干部还为孙银凤丈夫安排在小区物业做水电工,一个月有3000多元工资,加上孙银凤在帮扶车间的收入,两人终于还完了欠账。

孙银凤每天6点就来上班,中午休息两个小时回家做饭、吃饭,晚上八点才下班。她拼命工作,一则因为特别珍惜这份工作,二则抱着感恩之心。她说:“要没有总书记的关心,没有政府帮衬,没有这些干部们,俺家的日子早就塌了。”

十年来,孙银凤家的日子像坐过山车,经历了跌入谷底的绝望和冲出谷底的希望。好日子带来好心情,好心情会让人发光,孙银凤有时候看过去的照片,发现自己竟然比十年前还显得年轻些呢。

2019年,阜平县委、县政府在3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和产业薄弱村,建设了高标准手工业加工厂房。县里像孙银凤这样的从业人员有7000多人,人均年收入1.8万元左右。大批农村妇女和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型,变成“上班族”。

当耿香芬在电视里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时,忍不住酸了眼眶子,她觉得总书记是在对她说呢。

50多岁的耿香芬因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一直靠吃低保生活,日子过得灰突突的,提不起劲儿。2016年,在阜平县手工业发展办公室和县残联的共同努力下,腾达箱包加工厂在县城成立了帮扶车间,专门招收残疾人。从此,耿香芬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耿香芬曾经对着电视台的镜头说:“我这辈子总算花上了自己用双手挣的钱,踏实啊!我就跟别人说我是残疾,但我不是残废……”观众看到,她边说边抹眼泪。那是幸福的泪水,是苦尽甘来的泪水。

阜平县手工业发展办公室主任高利鹏(右)在箱包车间指导员工工作。

截至2023年,更名为“共富工坊”的阜平县家庭手工业加工厂(点)已经发展到231家,7000余户家庭至少有一个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户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主要加工产品达20余种。同时,针对行动不便或不能离家的群众,当地大力推广插花、纸盒、手工编织等“小手工活”进农户项目,该项目累计覆盖农户3600余户,户均年收入超4500元。2023年手工业全年发放工资超2亿元,整个产业产值突破10亿元。

“共富工坊”除了给农民带来看得见的收入,还有看不见的“头脑风暴”。发展家庭手工业锻造出一批产业技术工人,成就了一批本地老板,从根本上改变了群众“等靠要”思想,让群众的思想真正融入市场规律中。

帮扶车间还是一剂促进和谐稳定的良药。随着家庭手工业发展壮大,许多青壮年男性返乡加入进来,留守妇女、儿童和空巢老人等回了日思夜想的丈夫、父亲和儿子。一家相守,岁月静好,村村落落的空气里都流淌着温存柔软的气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尾声    

2013年至2023年,历时十一年,阜平县16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10.81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262元增加到2023年的14500元,翻了两番多。

数字无口,却自成言。这数字背后是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的政治追求,是无数党员干部呕心沥血、披荆斩棘的注释,是阜平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结果。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十年山乡巨变,地覆天翻,这片流淌着红色基因的黄土地上生长出无数蓬勃的新希望。

王占祥说:“下一步,我县将大力发扬脱贫攻坚精神,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阜平样板’,努力在乡村振兴战场上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高利鹏想着要在手工业产业做大的基础上,再往强里做,做出几个有实力的本土企业,带动农民增收更稳更强。

顾锦成思谋着把牡丹扩种到1000亩,形成集观赏、油用、药用一条龙产业链,把娇艳的牡丹花吃干榨尽。顾腾飞琢磨着把啤酒花园做得更好,给村民们多分红,也解决更多人的务工问题。

刘娇正在看房子,计划新年再开2—3家民宿,形成连锁品牌。

顾宝青指望着孙子们好好学习,学了本事将来报答党和政府,报答习近平总书记。

顾廷科和任凤兰老两口计划着去北京旅游,到中南海附近转一圈,“没准能碰上总书记呢!”

孙银凤和丈夫看好了一辆小汽车,准备开新车去学校接孩子回家过年,让打小跟着父母过穷日子的孩子在同学面前也风光风光。

耿香芬看中了一件2000多元钱的大衣,她要用自己挣的钱买回来,穿着新大衣体体面面去拜年。

……  

而在2023年河北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在讲话中指出:“要牢固树立和落实大农业观,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农业。”

寥寥数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阔壮丽的乡村振兴蓝图,唱响了一曲壮怀激荡的现代化农业壮歌!

2022年3月29日,骆驼湾村秧歌队队员们在文化广场欢快地扭秧歌,享受美好新生活。李玉亮/摄

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阳光照耀在太行山上,照耀在华夏万里,亿万农民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梦想因此而实现,未来因此而璀璨。“无论多久,你都在我们身旁,相依相恋,情深意长,江山就是人民,绘成你胸中景象,为了千秋伟业,为了时代华章,前赴后继,铸就辉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风华正茂,山高水长……”这是骆驼湾村广播室被村民点播次数最多的一首歌,告白中诉说着深情,深情中蕴含着力量。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创造阜平奇迹、中国奇迹的根本力量!

本文链接:https://xiangcunbao.cn/post/70.html 转载需授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