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地处武陵山区中心地带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武陵山山衔着山、山抱着山、层峦叠嶂,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属于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但由于开发较晚,武陵山区曾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也曾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
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是个传统苗族聚居村落,也曾是一个深度贫困村。2013年11月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向全党全国发出了精准扶贫动员令。
不堪回首,10年前,十八洞村还与贫苦相伴。一句顺口溜道出了精准扶贫之前十八洞村的贫苦状况:“三沟两岔穷旮旯,红薯土豆苞谷粑,要想吃餐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
十八洞村总面积9.44平方公里,总人口249户990人,人均耕地面积仅0.83亩。2013年,十八洞村有贫困户136户533人,贫困发生率曾一度高达57%,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仅1668元,不及当时全国平均水平的1/5,村集体经济一片空白;村内交通闭塞,道路狭窄破败,民房破破烂烂,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主要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一派凋敝景象。曾有人戏称当时的十八洞村“四大皆空”:没有产业口袋空、没有老婆家庭空、没有人气寨子空、没有精神脑袋空。
山乡巨变,10年后,十八洞村已绘就出和美新画卷。一个个亮眼的数字传达出如今十八洞村的幸福美满:202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25456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7万元;通过“飞地经济”模式种植猕猴桃1000亩;十八洞村山泉水厂累计为村集体分红近400万元,并带动10余名村民常年在水厂务工,月工资2000多元;苗绣合作社带动54名留守妇女实现 “家门口”就业,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2023年十八洞景区接待游客84万人次,带动300多人经商创业,实现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村里已开办农家乐13家,年收入最高的达到60万元。十八洞村的老人将现在的幸福生活编成苗歌传唱:“苗家住在金银窝,绿水青山资源多;通水通电又通路,个个过上好生活。”
从精准扶贫首倡地到脱贫攻坚样板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从走出湘西到走向世界,十八洞村已经发生美丽蝶变,成为令人向往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也成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脱贫攻坚成就与经验的标志性窗口。近年来,十八洞村先后获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国家级荣誉,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蓝天白云笼罩下的十八洞村村寨——梨子寨。(十八洞村村委会提供)
苗家山寨换了人间
进入3月,花垣县下起了连绵的春雨。一大早,从花垣县城出发,沿着包茂高速行驶约40分钟就到了十八洞村。
十八洞村因村域内丰富的溶洞群和“夜郎十八洞”的传说而得名。来到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大的仿木石柱大门,上面用红字清晰地刻着“十八洞村”。大门右侧是“首倡之地 红色地标”几个大字,让人未进村便对十八洞村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走进村内,飞虫、当戎、竹子、梨子4个苗寨,依山傍水,规划有序,在雨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宛如仙境。
从村口乘车出发,沿着标准双车道的沥青路行驶大约10分钟,就抵达梨子寨。寨内山顶有一株高大的梨树,树龄已有280多年,每年仍能开花结果,梨子寨的寨名由此而来。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十八洞村考察,走访的就是梨子寨。
沿着平整干净的青石板路而上,穿过一间间苗族特色的木质房屋,便来到了“大姐”家。“大姐”名叫石拔三,今年75岁。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考察时,曾走进石拔三的家里,紧握着她的手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并称石拔三老人为“大姐”。
现在“大姐”家已经成为每个来十八洞村的游客必到的打卡地之一,当年的“大姐”现在也成了全国人民的“大姐”,每天到“大姐”家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家都会在她家,站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照片前与“大姐”合影。
“大姐”石拔三家门前贴了一幅“吃水不忘挖井人 世代不忘总书记”的对联,以表达对总书记的感恩,她本人还成了十八洞村乡村旅游的形象大使。走进屋中,“大姐”家现在的生活情景便呈现眼前:屋里屋外干净整洁,用上了电饭煲、电冰箱,看上了液晶电视机,还开起了小卖部;厨房和卫生间都进行了改造,用上了水冲式厕所,还安装了电热水器;堂屋的火塘上面,挂满了腊肉,“大姐”说自己吃不完,还能卖一些。
然而10年前,只会说苗语、性格内向的“大姐”还住着黑黢黢的房子,用着两块木板一个土坑组成的旱厕,家里唯一的家用电器是一盏5瓦的灯,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次肉。现在的“大姐”能说几句普通话,也健谈了,经常对前来参观的游客说:“现在吃得好、穿得好,日子过得很开心。这要是放在以前,做梦都不敢想哟!感谢总书记,感谢共产党,感谢国家的好政策。盼着总书记能再到十八洞村来看一看!”
作为十八洞村乡村旅游形象大使的“大姐”石拔三,每 天都早早地开门接待游客。 张峰/摄
十八洞村彻底变样了。十八洞村全体村民都是这蝶变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在十八洞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龙科的记忆中,十八洞村曾“贫穷得令人心痛”。2006年,龙科在花垣县电视台工作时曾到访过十八洞村。“那时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可走,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龙科回忆说。2023年8月,接过驻村帮扶工作接力棒的龙科,正努力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守住这来之不易的丰硕成果,奋力开创十八洞村更美好的明天。
与龙科相比,作为土生土长的十八洞村人,十八洞村经济合作联社理事长、村党支部委员龙书优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以前,我们这里太穷了,吃水主要靠肩挑,刮风下雨就停电,养头猪就怕太壮了,因为路太狭窄,五六个壮汉才能抬到寨子外面去。道路坑坑洼洼,到处是烂泥,人们出寨要带两双鞋,一双是雨鞋在寨里穿,出寨后再换另一双鞋。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龙书优说。
回想起当年要走一个小时去上学的情景,再看看现在的孩子上学的优越条件,十八洞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副理事长龙金彪心里既心酸又感激。心酸的是,自己当年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要到排碧乡(现双龙镇)中心小学去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课间活动就是玩泥巴,走路走得自己都不想上学了,只上到初中毕业就不上了。感激的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下,在党的好政策沐浴下,现在村里的小学生不仅有宽敞明亮的教室,还有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每天上下学还有家长开车接送,太幸福了!
作为一名返乡创业青年,阿雅民宿的老板杨正邦对十八洞村的巨变有着特殊的感受。“以前十八洞村就是贫困的代名词,作为打工在外的十八洞村人经常感到自卑,不愿意跟别人介绍自己是十八洞村的。”杨正邦说,“现在,附近村子的人向外人介绍自己时,都习惯性说‘我们村就是挨着十八洞村的那个村’。作为一名十八洞村人感觉很自豪、很有幸福感!”
十八洞村换了人间。现如今,家家都通上了自来水;农网改造全面完成,户户都用上了放心电;修建了16.58公里的通村通组柏油路,可以同时过两辆车,村民房前屋后都铺上了青石板;村内实现通信信号全覆盖,有的农户装上了无线网络;225栋房屋全部完成苗族风貌改造,并实施了“厕所革命”;建成了一座日处理20吨污水的处理池、两个70平方米的垃圾分类房;升级改造了村小学和卫生室……同时,村里积极组织村民开展微景观、微菜园、微庭院、微园林、微墙绘和创建美丽农家“五微一创”行动,将“人、文、地、产、景”等元素融合在一起,既保持了古色古香的民族传统村落景观,又展现出了十八洞村“生活美、生态美、环境美、精神美、人文美”的风貌,不仅实现了旧貌换新颜,也更加宜居美观。
十八洞村的巨变,是新时代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生动缩影,也是脱贫攻坚伟大工程的生动实践。在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有20.8万个像十八洞村一样的贫困村摆脱了贫困,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十八洞村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发展的猕猴桃种植基地。(十八洞村村委会提供)
苗寨传唱富裕歌
“有女莫嫁十八洞,一年四季吃野菜,山高沟深路难走,嫁去后悔一辈子。”一曲苗歌,唱出了十八洞村单身青年们曾经的无奈,更唱出了十八洞村群众以前生活的拮据和产业发展的落后。
对曾经的窘迫生活,十八洞村讲解员、43岁的施艳琴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小时候经常吃不饱,遇到灾年收成减少,还会有一段时间要挨饿;家里日常吃盐、吃油都要计算好,因为只有赶集的时候才有得卖;穿的衣服都是父母的衣服改小的,老大的衣服留着给后面的弟弟妹妹穿;每年交学费更是一件痛苦的事。“上小学的时候每年学费5元钱,但家里还是负担不起。老师就主动到家里跟父母说,学费交不起可以晚几个月再交,不让孩子上学太可惜了。”施艳琴回忆说。
2016年,施艳琴家脱了贫。现在,施艳琴在村里当解说员,每月工资3000元,她丈夫在村里开旅游公交车,每月工资3000—4000元,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施艳琴家是十八洞村全体群众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摆脱贫困、生活富裕起来的十八洞村群众,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更加美好的生活,也影响和带动着周边群众一起发展,共同走向富裕。
十八洞村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龙先兰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谈起龙先兰,村民无不称赞。从孤苦伶仃的光棍汉到年入几十万元的老板,从“酒鬼”到致富带头人,龙先兰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为十八洞村村民树立了榜样,也增强了大家勤劳致富的信心。
出生于1987年的龙先兰有着不幸的人生境遇。早些年父母离异,龙先兰跟父亲、妹妹一起生活,2013年被村里识别为贫困户。龙先兰还有一个疼爱自己的奶奶,一直关心照顾着一家人的生活。2007年开始,一个个不幸降临到龙先兰家:先是父亲因病去世,一年后妹妹因溺水意外去世,又过了一年,奶奶也去世了。一连串的不幸,彻底击垮了龙先兰。那段时间,龙先兰每天都通过喝酒来麻痹自己,在哪儿喝醉就睡在哪儿。没钱买酒了就出去打几天工,挣点钱全买酒喝了,龙先兰逐渐成了村里有名的困难户,也成了村民口中的“酒鬼”。
2013年年底,外出打工回来的龙先兰听说村里来了驻村工作队,还给每家每户都带来了扶贫款。一天喝完酒后,他便找到驻村工作队要领自己的那份钱,还要求驻村工作队给自己找一个老婆。“当时的驻村工作队队长龙秀林跟我讲,扶贫资金是按人头来的,但是不能直接发给每个人,我们要集中起来因地制宜搞产业,为大家找一条可持续增收的路子。”龙先兰说。
鉴于龙先兰当时的状况,龙秀林主动提出对他进行结对帮扶。“一直以来,他把我当亲兄弟一样对待。不仅借给我钱做生意,还让我去参加培训班,介绍我去学技术。”在龙秀林的帮助下,龙先兰的人生慢慢地开始转变。一个偶然的机会,经龙秀林介绍,龙先兰接触到了养蜂产业,发现这是一个致富的好路子。于是,龙先兰便利用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发展起了养蜂产业。
只帮助村民找到致富产业还不行,还得想办法为一些大龄青年解决婚姻问题。于是从2015年开始,十八洞村每年春节前后都会在村里举办相亲活动,由未婚男女上台表演才艺,彼此中意即可牵手。截至目前,十八洞相亲节已成功举办7届,已有上百对青年男女牵手成功,其中十八洞村有30多名青年实现脱单,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6年,龙先兰参加了村里举办的相亲会,并与邻村姑娘吴满金牵手成功。在与吴满金的交往中,龙先兰很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和目前的家庭状况。吴满金被龙先兰的坦诚所感动,也支持他发展养蜂产业,在家人极力反对的情况下仍坚持与龙先兰交往。2016年年底,龙先兰的养蜂产业迎来丰收,当年纯收入5万元。龙先兰用这笔钱举办了婚礼,实现了脱贫又脱单。
如今,龙先兰在发展养蜂产业的同时还销售腊肉,已经成了村里的产业致富带头人。为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中国共产党、感恩这个好时代,龙先兰给女儿取名为龙思恩。同时,龙先兰还积极帮助有意愿的群众发展养蜂产业,共同致富。截至目前,龙先兰累计带动周边群众118户562人从事养蜂产业。
“带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还能顾家。”在发展产业致富的道路上,十八洞村的“巧媳妇”们也不甘落后,纷纷拾起针线包,加入苗绣合作社,通过刺绣挣钱养家。
2014年,退休的十八洞村老支书石顺莲组织村民成立了十八洞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嘱托,也为了完成我多年来一直想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我组织村里的妇女成立了苗绣合作社。”石顺莲说。目前,合作社有社员54人,带动周边农户400多人参与刺绣产业,广大妇女通过刺绣绣出了一道道脱贫致富好风景。
“以前我在别的地方也做过刺绣,但工作不稳定,有时有活有时没活。现在在合作社刺绣,离家很近,做得多挣得多,不愁没活干,还能照顾家人,大家都愿意来。”脱贫户梁志平几乎每天都到合作社刺绣。
据石顺莲介绍,合作社成立10年来,通过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让留守妇女和老人在“家门口”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十八洞村产业发展起来了,外出务工的青年开始返乡创业了,村里的大学毕业生也纷纷选择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2019年,十八洞村走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施林刚毕业。在外工作两年后,他放弃高薪职业,毅然选择回村,目前在十八洞合作联社工作。虽然在村里工作的工资不是很高,但施林刚对自己的选择一点都不后悔。“能成为村里建设的参与者感觉很满意,很有成就感。”施林刚说。
10年来,有近百名常年在外的十八洞村村民、大学毕业生等陆续返回家乡,投身村里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
各类人才的回流,为十八洞村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借助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十八洞村坚持因地制宜,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发展起乡村旅游、猕猴桃种植、劳务输出、山泉水、苗绣等产业,先后成立十八洞旅游公司、苗绣合作社、蜂蜜合作社、山泉水厂,极大增强了村集体经济产业的“造血”能力,有力地促进了群众增收。
“吃住不用愁,衣着有讲究;增收门路广,票子进衣兜;天天像赶集,往返人如流;单身娶媳妇,日子乐悠悠。”如今,十八洞村又唱起了新的苗歌。
十八洞村的“巧媳妇”们拾起针线包,加入苗绣合作社,通过刺绣挣钱养家。(十八洞村村委会提供)
和谐苗寨一家亲
谈起互助小组组长杨五玉,脱贫户杨成的内心充满感激。前几年,杨成家曾不慎失火,房子、财物全烧了,一家人顿时陷入了困境。互助小组组长杨五玉第一时间到杨成家了解情况,鼓励他一定要振作起来,重建家园。同时,杨五玉还把杨成家遭遇火灾的情况及时反映给了村里,并在村里每月举行的主题党日活动上号召大家互帮互助、捐款捐物,帮助杨成渡过难关。在杨五玉的倡导下,村里的党员干部踊跃捐款,每家每户也都捐了款。在当地政府和全体村民的帮助下,没多久杨成的新房子就建好了。
杨五玉与新中国同龄,是一名有着51年党龄的老党员,曾担任过20年的村党支部书记。2018年,十八洞村实施“党建引领、互助五兴”后,作为老党员,已经退休的杨五玉担任起了互助小组组长,负责联系施全户、杨秀祥、杨正三、杨成、杨红志五户农户。
“我们互助小组组长不仅每月要入户走访或电话了解联系户的家庭情况,还要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倡导各户搞好庭院卫生、做好门前‘三包’,鼓励大家和谐互助、勤劳致富。”杨五玉说,“今年全国两会刚一闭幕,我就向联系的五户农户传达了两会精神。”
虽已是75岁高龄,但杨五玉对自己联系的五户农户的家庭情况一清二楚,随便指出一户,详细情况都能脱口而出:农户施全户家有5口人,施全户与配偶龙兴花在家经营农家乐,大女儿施翠在村里的田园综合体上班,小女儿施丽在花垣县财政局工作,外孙在排碧中心小学上学;脱贫户杨秀祥,家有4口人,杨秀祥与配偶施香玉在家经营民宿,儿子在村里担任辅警,女儿在十八洞悬崖酒店工作;脱贫户杨正三家有6口人,杨正三及配偶、两个孩子及兄弟杨正勇均在浙江务工、就学,母亲在家务农;脱贫户杨红志家有5口人,杨红志与配偶张炳花在广东务工,母亲在村里集市摆摊,两个孩子在排碧中心小学上学……
像杨五玉一样,十八洞村有很多互助小组组长都积极履职尽责,为村民提供服务,为村庄的发展贡献力量,书写着一个个互帮互助、强村富民的感人故事。
77岁的龙冬姐,是一名有着52年党龄的老党员。为了十八洞村的产业发展,她到自己联系的农户家,一家家做思想工作,劝说这些家庭的年轻人回村就业创业。为了给大家做个榜样,她动员老伴杨冬仕给在外务工的侄子杨超文打电话,劝其带头回村创业。于是,杨超文作为十八洞村第一批返乡创业者回村了,办起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幸福人家”,这两年又开了一家主打“全竹宴”的分店。
“党建引领、互助五兴”是十八洞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概括提升形成的“村党支部+互助小组+农户”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具体来说,就是采取“1553”的工作机制,即一名党员联系五户群众,结成互助小组,从“兴产业、兴文化、兴生态、兴人才、兴组织”五个方面列出“需求清单”和“供给清单”,开展“户帮户、亲帮亲”活动。截至目前,十八洞村共组建互助小组41个,实现了党员、群众建组全覆盖,解决了许多政府“包”不了、家庭“办”不了、个人“干”不了的事情,形成了“1+1>2”的合力,有效促进了村庄治理。
“为让建组更实在更有实效,我们结合实际总结出了‘三清四动五优化’的推进经验。‘三清’即党员队伍要做到对情况清楚,对联系农户的情况清楚,对能担任小组组长的人情况清楚;‘四动 ’即党员要动、支部要动、群众要动、党群互动;‘五优化’即优化建组、优化好人好事评选、优化大评小奖、优化《村规民约》、优化村级组织,从而让基层能更好地把握互助事项和重点工作,找到目标方向,提高工作效率。”花垣县委组织部基层办主任龙国彪说。
“‘党建引领、互助五兴’形成于脱贫攻坚时期,发展于乡村振兴新进程,在促进乡村和谐、促进村民共富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使‘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观念深植于村民心中,让广大群众看到了希望和奔头,进而将‘互助五兴’的目标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另一方面,也让党员主动融入邻里街坊,当起了政策宣传员、民意收集员、产业引导员、矛盾调解员,将‘零距离’服务延伸到互助组的农户,搭建起了党群互帮互助联建共创、携手同心共谋发展的‘连心桥’。”花垣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孙中元说。
2023年以来,湖南省在全省推行“三长制”,即在村(社区)以下设片长、组长、邻长,建立“片—组—邻”的基层治理组织体系。为此,花垣县推动“互助五兴”与“三长制”相融合,构建起村(社区)“两委”成员为片长、村(居)民小组长为组长、互助小组组长为邻长的基层治理格局,更好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
据介绍,目前花垣县按照“党员群众自荐、村民小组推荐、村党组织确定”的程序,精心推选出片长874个、组长1710个、邻长7743个,全覆盖联系服务群众7万户26万余人。2023年以来,“三长”共为群众解决问题1.57万个,群众满意率99.2%。
2023年11月3日,“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幕。图为论坛现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俊 刘尚文/摄
幸福密码世界共享
十八洞村,一个曾深藏于偏僻山谷、一度闭塞落后的苗族村寨,如今,因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因为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因为乡村振兴的有效探索,因为好山好水好风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学习,已经名扬中外。
有的支教老师表示,十八洞村发生的变化令人惊叹。一名到十八洞村小学支教的老师说:“这里的人非常淳朴热情,每一名家长都十分欢迎我们的到来。这里的学生都可以用流利的普通话交流,连没进过学堂的叔叔阿姨们,都已经会讲普通话了。我们团队透过一个小山村的变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精准扶贫这十年来十八洞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十八洞村的教育实现了质的飞跃!”
有的游客参观后表示,十八洞村体现的精神令人感动。一名来自河北的游客在参观完十八洞村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幸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十八洞村的变化让人震撼、令人震惊,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要学习十八洞村村民这种因地制宜、迎难而上、借势而为、自我奋斗的精神,把自己的命运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中。
还有的游客参观后表示,十大洞村开展乡村建设的做法值得借鉴。一名来自山西的游客说:“十八洞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乡村建设与原生态协调统一、乡村建筑与民族特色完美融合,这一切都令我流连忘返。不得不说,此次旅行,是一次文化的碰撞,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不仅是在国内,十八洞村的名气还传播到了全世界。2018年,第七十三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农村贫困问题的决议,“精准扶贫”等理念明确写入其中。从此,十八洞村不仅“飞”出了湘西,更走向了世界。
“去年考察期间,乡亲们给予了我及代表团一行亲切友好的接待,对此我记忆犹新。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理念的指引下,十八洞村取得了全面的发展成就,在短时间内摆脱贫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不断改善。当前,老挝正在全力开展扶贫脱贫,致力于摆脱欠发达状态,十八洞村的成功实践给老挝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2019年4月,一封来自老挝国家元首的回信寄到十八洞村。写信者是时任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沃拉吉。
一个国家元首,缘何给中国的一个苗寨写信呢?原来,2018年6月,本扬率老挝党政高层代表团来到十八洞村,探寻“精准扶贫”的中国经验。10个月后,十八洞村村民致信本扬祝福老挝新年。
这更加印证了,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十八洞村为世界了解中国减贫经验打开了一扇窗。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带着好奇走进这座苗寨,感受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找寻实现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
2022年5月29日,应中联部邀请,中共湖南省委外事办、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与坦桑尼亚尼雷尔领导力学院视频连线,开展“新时代新发展:中国共产党与南部非洲六姊妹党的探索与交流”之“云考察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活动。来自坦桑尼亚革命党、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纳米比亚人组党、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爱国阵线等南部非洲六姊妹党的120名中青年干部线上参加视频连线。
2023年7月3日,菲律宾新闻部副部长杰拉德·巴雷尔带领菲律宾主流媒体记者团,到十八洞村参访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杰拉德·巴雷尔说:“十八洞村的脱贫历程,令人难以置信。这对菲律宾的减贫事业,也有很大借鉴意义。”
2023年11月3日,在“精准扶贫”理念提出10周年之际,“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在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举办,来自近30个国家的大使、智库专家等共20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精准扶贫”首倡地,交流减贫经验。
在此次论坛上,十八洞村还有了一个“国际姊妹村”,与老挝琅勃拉邦省琅勃拉邦市听松村签署缔结了意向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建立交流互访机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友好交流互访活动,重点开展好走访调研、座谈交流、学习培训等活动,分享减贫与发展经验,力所能及地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基层治理、特色产品销售等方面互帮互助,不断增进“姊妹情谊”,努力提升合作成效,努力打造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的村级样本。
湘西大山里的小小苗寨,在与世界的交流互鉴中,将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紧紧连接在一起,将十八洞村的故事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近年来,以十八洞村为原型的视频《大地颂歌》在老挝播出;讲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成功之道的图书《大国小村:十八洞村的社会学考察》在哈萨克斯坦出版发行……这些扶贫理念、减贫成果、发展经验,成为“中国之治”的生动写照,不断惠及着世界各国人民。
当下,十八洞村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仍在从精准扶贫的累累硕果中不断汲取接续奋进的力量,以坚定的决心和勇气,阔步行进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不断书写着精准扶贫首倡地的瑰丽画卷,继续与世界各国人民分享着和美乡村的幸福密码。
本文链接:https://xiangcunbao.cn/post/71.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