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走什么样的路,决定着一方百姓、一方水土的前途命运。

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针锋相对”,让横断山脉腹地的高黎贡山从不允许挑战她的权威。天上的云霄不敢跨过她的额头,地上的江河不敢冲撞她的筋骨,就连时间也要放慢脚步遵循她的意志,就如独龙江畔刀耕火种的烟雾还未飘远,独龙族群众“结绳记事、树木遮体”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脚踏人间正道,何惧山高水长!当铁一般的雄关,横亘在独龙族群众前行的路上时,中国共产党人化身为打铁的人,他们用一锤一钎的执着,为独龙族群众开山辟路,让独龙族由原始社会末期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独龙族群众,一次批示、一次会见、一次回信,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再次提到独龙族群众,一条康庄大道穿过高黎贡,跨过独龙江,让独龙族由整族贫困跨越几个发展阶段直接迈入小康。

初心灼灼照坦途。中国共产党人以路为纤绳,牵着一方百姓的梦想,系着一个民族的希望,一程程风雨兼程、勠力前行……

(一)

谁说改变不了时间?勇毅前行的脚步不断折叠着时间的长轴。谁说改写不了历史?负重前行的人们不断缩短着历史的长河。

2014年,随着高黎贡山上的一声巨响,一个投资6亿多元、长达6.68公里的隧道贯通。独龙族群众奔走相告:大雪再也封不住我们了,大山再也挡不住我们了!

一条关乎一个民族发展的奇迹之路,历经50多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支持下,彻底被打通。从此,独龙族在发展进程中与外界的“时差”彻底消除。

这条公路史,也是一部独龙族的发展史,记载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关心支持独龙族发展的光辉历程。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天堑变通途,让一个古老的民族从此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迈向了梦想成真的伟大时代。

今天,天南海北的游客沿着这条路来到独龙江,而独龙族妇女们亲手编织的独龙毯,总是出现在他们的购物清单里。

独龙毯如同色彩绚丽的彩虹,因此独龙族妇女也被称为“编织彩虹的人”。77岁的独龙族纹面女李文仕就是一位“编织彩虹的人”。

年轻时的李文仕,哪怕手艺再好,也编不出“彩虹”。因为在独龙族与外界近乎隔绝的年代,当地树皮、浆果汁液的颜色,在粗糙的麻布上染不出彩虹的绚丽。李文仕还记得,那时候的独龙毯只有4种颜色。

昼可为衣、夜可当被的独龙毯像一本史书,一代又一代的“李文仕们”,用一针一线记录下独龙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新中国成立前,独龙人没有统一的族名,外界只知道与世隔绝的独龙江畔,生活着一个刀耕火种的民族。1950年,解放军进入这方边陲要隘。195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根据本民族的意愿,这个民族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独龙族。

历史的闸门一旦开启,前方纵有千山万水、千难万险,也难以抵挡排山倒海之势。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独龙族一步跨越千年,直接步入社会主义社会。

独龙毯也开始增添新的颜色!

1965年,李文仕跟随贡山县国营马帮运输队,第一次来到贡山县城领取救济物资。沿着56公里的人马驿道,耗费将近10天时间,李文仕和运输队运回了党中央送来的粮食、盐巴、药品、衣物等基本生活物资,其中包括各种颜色的纺线。

为了给独龙族群众打通一条通道,1964年,解放军和地方军民共30余万人开始修建人马驿道。用了一年多时间,建成了一米多宽的人马驿道,这成为独龙族和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

“李文仕们”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纺线,心灵手巧的她们,用有限的纺线让独龙毯有了彩虹的轮廓。只有在盛大节日和重要活动时,她们才舍得让“彩虹”绽放。因为在那条危险重重的生命线上,在数百匹穿行在雪山密林的马背上,留给独龙毯的位置极为珍贵。

李文仕(左三)和独龙族妇女们正在编织独龙毯。于翔/摄

在那条人马驿道上,丁国华留下了太多记忆。作为贡山县国营马帮运输队队员,他们要赶在大雪封山前,给独龙族群众运进600多吨生产、生活物资。途中有滑坡、冰雹、雪崩,有悬崖、雪山、溪涧,有猛兽、蚂蟥、蚊虫……

这条路,让不少原本本性忠诚的马都会中途“叛逃”。但这支国营马帮运输队载着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载着独龙族群众的期盼希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这条路上行走着……

终于在1993年的春天,在北京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几千名全国人大代表表决,同意修建独龙江公路。

1999年9月,一条全长96公里的独龙江公路全线毛路贯通。

一条长6.68公里的独龙江隧道,让独龙江乡彻底告别了大雪封山的历史。

用5年时间,投资1亿多元,中国共产党为一个只有数千人的民族,在桀骜不驯的高黎贡山上,劈开了一条天路。

虽是毛路,但结束了人马驿道的使命,结束了中国“最后的马帮”的职责,也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区域不通公路的历史。

独龙江群众将此比作“第二次解放”——让独龙江和独龙族从此获得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环境。

当第一辆汽车耗时八九个小时到达独龙江时,独龙族群众沸腾了!

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披上了鲜艳的独龙毯,唱着古老的民歌,跳起欢快的舞蹈,争相给每一名客人端上一杯自家酿的酒。有几名从未走出过大山的老人,早早准备了几捆最鲜嫩的青草,他们要让远道而来的“铁牛”(汽车)吃个饱。

跟随第一辆汽车,不久后独龙江陆续迎来了第一间人畜分居的铁皮屋顶新居、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第一个移动通讯基座、第一条通村公路、第一家银行……

有了路,“李文仕们”不再保守,把丰富绚烂的颜色融进一根根跳动的经纬线,编织出一张张绚丽的“彩虹”。越来越多的独龙族群众披上“彩虹”,走出独龙江,走向贡山,走向怒江州,走向昆明,走到北京。

但路上的人还要看高黎贡山的“脸色”。且不说一路怪石嶙峋、险象丛生,单单那座雪山就能足足“封印”独龙族群众半年时间。

今年36岁的独龙江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木小龙,是土生土长的独龙江人。他回忆说,虽然通了路,但在贡山上学时一年只能回一次家。“冬季大雪封山半年,只有暑假时大家才能回家。”木小龙说,过年的时候大家只能投靠亲戚,或在学校搭伙一起过年。

这是一条“好汉路”,因为这条路不光考验技术,更考验勇气。受客观条件影响,这条公路在建设初期使用了大量木桥、木涵、木挡墙,承载能力低,抗灾能力极弱。特别是高黎贡山黑普坡罗隧道两端各约12公里,每年有半年的大雪封山期,根本无法正常通行。

2007年11月15日,时任云南省委副书记的李纪恒,第一次带队前往独龙江乡时,一路翻山越岭,险象环生。途中队伍车辆一共爆了9只轮胎,离独龙江还有1/3距离时遭遇严重雪崩,队伍无功而返。事后,他用“怅然若失”形容第一次“无功而返”时的心情。

大雪封山,也让独龙族代表、委员们不能在春天出山参加贡山县“两会”,贡山县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每年在临近年底召开“两会”的县。

因此,独龙江的公路不仅仅是一项交通工程,更是一项帮助一个民族追赶时代步伐的政治工程;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出行小事,而是党和国家的民生大事。

人间正道,不乏“离天三尺三”的险峻,但更不缺“赖以拄其间”的砥砺。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支持下,一项投资7.8亿元的独龙江公路改建工程正式启动。这次,这条公路不再与高黎贡山纠缠,一条隧道直接穿过雪山,让独龙江公路从原来的96.2公里缩短到79.9公里,行车时间也由原来的八九个小时缩短到两个多小时。

2014年,独龙江公路改建工程正式完成。这项工程,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牵挂,浸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鲜血与汗水,承载着独龙族千年的追寻和期盼,彻底让独龙族群众告别了每年因大雪封山半年与世隔绝的历史,彻底打通了独龙江的希望和未来。

这条路,让独龙族群众无比坚信:山再高,跟着党中央的脚步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沿着总书记的指引走下去,定能到达。

2014年元旦前夕,贡山县干部群众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情况,重点报告了多年期盼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的喜讯。

收到来信后,习近平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批示:

“获悉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十分高兴,谨向独龙族的乡亲们表示祝贺!独龙族群众居住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我一直惦念着你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希望你们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帮助下,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战各种困难,顺应自然规律,科学组织和安排生产生活,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

一条乡间小路,汇入了中国新时代的大路,向着未来无限延伸。

2016年3月26日上午,高黎贡山依旧积雪皑皑,独龙族代表、委员们穿上比往日更为绚丽的“彩虹”,第一次与全县人民共赴一场“春天的盛会”。这是贡山县成立60周年来首次在春天里召开的全县“两会”,这是一个民族自治县60年来期盼与全国其他县区同步召开的“两会”!

独龙江畔,又传来了婉转悠长的独龙族民歌:“公路弯弯绕雪山,汽车进来喜洋洋,独龙人民笑开颜。党的政策就是好,幸福不忘共产党……”

(二)

独龙江畔的千年一越,

折射着人民领袖的誓与行;

高黎贡山的世纪之战,

折射着一个政党的取与舍。

2015年1月20日,春城昆明。

正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傍晚在驻地宾馆特地抽出时间,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

这是一次虽第一次但又不陌生的见面——“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有书信往来。”

这是一次惦记在心、期盼已久的见面——“我来见大家,就是鼓励你们再接再厉,也是给全国各族人民看:中国共产党关心各民族的发展建设,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用初心使命作墨,用广阔山河作纸,人民领袖向独龙族人民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写下铮铮誓言:“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一条公路,让独龙族群众冲出高黎贡山,奔向更为广阔的新天地;一场整族帮扶的脱贫之路,让独龙族跨越贫困大山,奔向全面小康的新时代。

在独龙江乡迪政当村,有几座复原的茅草屋,引得众多游客驻足拍照。不少游客低着头、弯着腰钻进这只有十几平方米的茅草屋,东张西望半天,仍猜不出茅草屋的用途。

独龙江乡党委宣传委员陈露告诉大家,这是过去独龙族群众居住的房屋。但孔当村的大学生李情并不认可:“这是改良版的茅草屋,过去的房子哪有这么好。”

墙是竹子编的,几根木头撑起的屋顶,是用杂草堆砌起来的;这间只有十几平方米的低矮屋子既是厨房又是卧室,屋内的火塘把整个屋子都熏得黢黑……这是李情凭记忆给老房子作的“画像”。

独龙江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木小龙对整个独龙江也有一个“画像”:“这里是我国最偏远、最封闭、最贫困的地方,千百年来,独龙族群众与世隔绝,庄稼靠点种、过江靠溜索、穿衣靠纺麻、看病靠占卜,过着结绳计数、刻木记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困苦生活。”

2014年,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609户2311人,贫困发生率为37.4%,比全国高30个百分点,是28个人口较少民族平均水平(18.1%)的2倍。这组数据,像那座高黎贡山,横亘在独龙族群众奔向小康的道路上。

放眼整个云南省,除了独龙族,还有德昂族、基诺族、怒族、布朗族、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全省9个“直过民族”和2个人口较少民族,都是从原始社会等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自然条件差、发展能力弱、贫困程度深,是云南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硬骨头”。

将感恩之心转化为奋进之志,全面小康路上,独龙族没有掉队,云南没有掉队。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牵挂下,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云南省以移山之志、填海之力,通过一族一策、一族一帮,创新实践“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攻坚模式,推动“直过民族”聚居区实现社会形态和物质形态两个“千年跨越”。

独龙江畔,打响了一场世纪之战。一个由省委副书记为组长的独龙江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上海市和国家相关部门扶持资金纷至沓来,32个省级部门领取了责任状,怒江州派出100多人的帮扶队伍与4200名独龙族干部群众一道,不计成本、不计投入,推动全乡安居温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素质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六大工程”齐头并进。

独龙江乡巴坡村。

在一幢具有独龙族民族特色的二层小楼里,李情和哥哥、姐姐都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卧室。厨房、卫生间、客厅一应俱全,冰箱、电视、无线网、空调应有尽有。李情还记得,当政府拉来水泥、钢筋等建材时,她和家人跟着施工队一起扛水泥、背砖头建设新家,大家仿佛有使不完的劲。

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家业自己创。当独龙江安居工程启动时,独龙族群众牢记总书记“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嘱托,自发成立互助组织,党员、团员、退伍军人、青壮年劳动力带头,在3年多时间里完成了28个移民安置点、1068户安居房的建设。

安居工程让独龙族群众彻底告别了茅草屋、木楞房,住上了宽敞舒适的安居房。独龙江两岸,6个村落各具特色,融进这秀丽山水间,成为一道道亮丽风景。

从大山深处搬到独龙江畔,独龙族群众的生活方式也从原始跨进了现代。

“之前,每家每户‘占山为王’,居住分散,大家都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巴坡村党总支书记木京龙说,比如之前有什么重要事情人们会放“炮”传信,听到“竹炮”声后大家会从四面八方赶来。

2014年6月,独龙江乡开通4G网络,当年即实现6个村及风景区4G网络全覆盖,成为第一个整族实现4G全覆盖的民族。2019年5月,中国移动在独龙江乡开通5G试验基站,并成功拨通云南省首个5G高清视频通话。信息高速公路的畅通,让这个最晚进入现代社会的民族,率先进入了5G时代。

沿着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教育”“远程医疗”这些过去只能在新闻里看到的“高科技”,走进了独龙族群众的寻常生活中。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草果、重楼等独龙江乡特产,也沿着这条信息高速公路走向了全国各地,走进了千家万户。

在高黎贡山腹地,刀耕火种的烟火已经彻底熄灭。过去,独龙族群众分散居住在1997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他们刀耕火种、靠林吃林,轮歇烧荒、广种薄收的传统生产方式,让满山疮痍也没能换来基本温饱。

跨越式发展,同样体现在独龙族群众生产方式的变革上。

每当高黎贡山迎来层林尽染的时刻,独龙江大峡谷里总会弥漫着一种特殊的香味。在独龙族群众从山林里背出来的一袋袋红彤彤的果子里,人们找到了香味的源头——草果。

到处都是原始森林的独龙江,没有留给独龙族群众多少发展空间。在“顺应自然规律,科学组织和安排生产生活”的指引下,独龙族群众改变了发展产业的方式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全乡几万亩的草果基地,全部隐藏在绿水青山里。跟随木京龙走进广袤山林中,我们才得以看见草果的真面目。漫山的草果,为高黎贡山铺上了一层绿色地毯,地毯里镶嵌的红果子,让独龙族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在这片厚积薄发的土地上,独龙族干部群众通过“生态保护、生态产业和生态补偿”三管齐下,闯出了一条“不砍树、不烧山”也能脱贫致富的生态脱贫之路,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再往山林深处走,漆树、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木漫山遍野,草果、羊肚菌、灵芝、重楼等作物长势喜人,独龙牛、独龙鸡、独龙蜂等产业发展势头正足……

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花更艳了,独龙江的景更美了。壮丽的风景,带来了高端的旅游业。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独龙族干部群众推动绿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把独龙江乡打造成了生态旅游小镇、民族风情小镇。

现在,李文仕成了一名小有名气的网络红人。她的“粉丝”都是天南海北的游客。每一名远道而来的游客,总要抽出时间来拜访一下这位“古老”而又时尚的纹面女。

过上好日子的独龙族群众不再羞涩,他们热情开放地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在宽敞舒适的新房子里,用丰富的独龙江“珍宝”,炒几道拿手好菜,办起了民宿、农家乐;他们拉起游客的手,在篝火前唱起悠长的民歌,跳起欢快的舞蹈;他们在雪山下,用灵巧的双手为游客们现场织一条“彩虹”……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独龙族群众追上了千年梦想,赶上了时代大潮。

2018年,独龙江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22元,1068户群众全部从茅草房搬进宽敞舒适的安居房,6个村委会、28个自然村通车、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安全饮水、通网络,孩子们享受着14年免费教育,群众看病有了保障。

独龙江乡迪政当村。于翔/摄

路是梦的起始,梦是路的延伸。从食不果腹到整族脱贫,从采集狩猎到多元生计,从烧山毁山到金山银山,从太古之民到现代居民,在高山峡谷里,独龙江乡拔掉了贫困的穷根;在弹指一挥间,独龙族完成了千年的跨越。

摆脱贫困的独龙族乡亲们,第一时间委托乡党委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的喜讯:全乡种植草果近7万亩,产值743万元;公路通百业兴,全乡一半以上的农户都买了机动车;过去独龙族群众结绳记事、治病靠命,如今33名孤寡老人住进敬老院,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均达100%,独龙族有了第一位女硕士……“

总书记回信了!”2019年4月11日上午,上百名身着盛装的独龙族群众自发聚集在卡雀哇广场,认真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听,那真挚的祝福——“你们乡党委来信说,去年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得知这个消息,我很高兴,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听,那不朽的誓言——“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

听,那殷切的嘱托——“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希望乡亲们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努力创造独龙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青山巍巍,见证了一场气吞山河的挽手,见证了一场感天动地的决战,每一名独龙族群众都在中华民族全面小康的大合影里,笑靥如花。

绿水潺潺,见证了一场沧海桑田的巨变,见证了一场势不可挡的跨越,每一个民族都在浪奔潮涌的新时代里,行稳致远。

独龙江畔,又传来了婉转悠长的独龙族民歌:“葵花朝太阳,白鸟朝凤凰,独龙人民心向党,红心永向红太阳……”

(三)

照耀在高黎贡山的每一缕阳光,

都辉映着独龙族群众凝聚的共识:

身在最边疆,心向党中央。

腾起在独龙江上的每一朵浪花,

都澎湃着独龙族群众坚定的信念:

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

从贡山县城出发到独龙江乡,路的起点与终点竖立起的巨幅照片引人瞩目。照片上,独龙族干部群众代表围坐在习近平总书记周围,照片下方是总书记对独龙族干部群众的嘱托与勉励: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

在短短的70多年里,完成了两次千年跨越的独龙族群众比任何人都清楚,每一次跨越背后,都蕴藏着中国共产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与使命。

脚下,是生机勃勃的土地;前方,是山水迢迢的征途。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独龙族干部群众找到了新的道路,迈上了新的征程。

独龙江群众都很“恋家”,无论走多远,独龙江都是他们的归宿。

独龙族群众正在分拣草果。王健任/摄

比如从独龙江走出的贡山县原县长、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高德荣,在大学毕业后,宁愿放弃城里众人向往的工作,也要回独龙江当一名小学教师。成为一名副厅级干部后,宁愿放弃州里那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也要搬进独龙江边简陋的办公室。

高黎贡山高,独龙江水长。几十年的不懈追求和执着坚守,是一名独龙族儿子对独龙江大峡谷的眷恋,也是一名独龙族党员干部对初心使命的坚守。

在独龙江畔,“老县长”的“秘密基地”热火朝天。“老县长”见过大世面,思维开阔,乐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学习新知识。为带领群众致富,他在领会新的惠农政策和吸收农业新技术方面动了不少心思,然后通过大家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形式,及时传播给独龙族群众。为此,他还专门在独龙江边建了个试验示范培训工作站。

在这个“秘密基地”里,“老县长”的6000棵草果苗,发展到了8万多亩,截至2023年底全乡草果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在独龙江两岸形成了燎原之势。

现在,“秘密基地”里依旧很忙。“老县长”忙着给乡亲们宣讲党的好政策,忙着带领乡亲们建设好家乡。

在孔当村普卡旺小组,普卡旺河如同一条翠绿的丝带,从山谷深处蜿蜒而来。农户的房子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水青山间。每一户的院墙,都是由形态各异的鹅卵石砌成的;各种奇珍异草,在由枯木凿成的花坛里迎风摇曳。村干部们正带领乡亲们清扫巷道,清除杂草。

在独龙江“克劳洛”乡村振兴示范点内,鹅卵石铺就的小路曲径通幽,所有的建筑、风景、装饰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于翔/摄

在高山峡谷中,独龙江上下掀起了争创美丽新家园热潮,用勤劳双手建设“一步一景”的美丽宜居新家园。

“独龙江未来的发展,一是靠特色生态产业,二是靠旅游业,而‘美丽庭院’正是独龙江旅游繁荣的基石。”高德荣说,独龙族群众正把对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恩之情,转化为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的强劲动力。

2023年年底,独龙江乡村集体经济建筑公司再传喜报:迪政当村分红259450元、献九当村分红280030元、孔当村分红382770元……

这家建筑公司的主要股东,是独龙江乡6个村集体,工人主要为独龙族群众,建设的项目都在独龙江。

2022年4月,在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中交集团的帮助下,独龙江乡党委、乡政府探索实践,成立了独龙江乡第一个村集体经济建筑公司,6个村集体积极响应,将村集体资金入股到公司中,当年便获得了80万元的分红。

丽江人张金华,是独龙江的女婿,也是这家公司聘请的CEO。这两年,他和独龙族青年们组成公司管理团队,成立财务部、物设部、安质部,组建专业的竞标团队、施工团队,通过以工代赈的形式,承接建设独龙江的各种项目。

巴坡村的江丽萍就是这家公司的工人之一。过去只会种包谷、挖土豆的他,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学会了搭脚架、粉刷、扎钢筋、架模板等“技术活”。从农民变工人,也让江丽萍掌握了一门新技能,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2023年,公司一共承接了总投资3056万元的12个项目,项目涉及庭院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内容。公司除了向6个村集体分红236万元外,还向近800多名独龙族乡亲们支付了400多万元的工资。

孔当村村民孔剑伟在参与多个项目建设后,建起了自己的新家。修户厕、建围墙、打花台,他用在工地上学到的新技术,打造出了全村示范的“美丽庭院”。

这几年,独龙族群众自信心、自豪感与日俱增,自力更生建设更加美好的新家园已成为自觉和共识。家家户户美丽的小庭院成为独龙秘境的点睛之笔,让新时代的独龙江颜值一路飙升,成了众多游客追寻的诗和远方。

“独龙江乡地块不大,却是祖国版图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独龙族人口不多,也是民族大家庭里不能少的一员。”“人民楷模”高德荣说,独龙族人民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努力让“人人牵挂的地方”变成“人人向往的地方”。

2021年,独龙江成功创建了国家4A级景区,现在正向创建5A级景区努力。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走进独龙族群众红红火火的光景里,深度体验一次“小康游”;或漫步在山水间,打卡祖国的壮丽风光。

在独龙江山水间“打卡”的,还有一群特殊的人。

打开巴坡村党总支副书记马春龙的“朋友圈”,一张为界碑描红的背景照片,引人注目。他也是一名护边巡边员,那张照片是他在中缅边境巡逻时留下的。

“守护好边疆”,是嘱托也是使命。独龙江与缅甸有97.35公里的边境线,独龙族干部群众扛牢强边固防政治责任,党政军警民齐抓共管,在边境上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钢铁长城。

为了界碑上的那抹红,每年马春龙都会带着乡亲们到边境上巡边几趟。他们背上铺盖,带上干粮,爬雪山、钻密林,携一把长刀左劈右砍,边走边开路。路上,还要提防蚂蟥、毒蛇、野兽和提防落石、泥石流。每一次巡边,他们身上都会留下几处伤疤,他们开玩笑说那是大山颁发给他们的“军功章”。

迪政当村的脱贫群众李玉花,也是一名经常“翻山越岭”的人。2016年,她被选聘为迪政当村生态护林员,她以山为家、以林为伴,尽心守护着祖国边疆的绿水青山。

独龙江,地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祖国西南边陲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域。如今,一支由483名独龙族群众组成的“绿色卫士”,日夜守护着17万公顷的原始森林。

巡山之路异常艰辛,但李玉花巾帼不让须眉。她和队员们穿梭在崇山峻岭间,粘贴警示标语、标牌,记录动植物分布情况,最远巡山路程需要两三天,最近的也需要一整天。

近年来,李玉花管辖区域内没有发生过一起偷砍盗伐、偷捕盗猎、森林火灾等破坏森林资源的情况。2021年,她获得了“最美生态护林员”的荣誉。

“生态资源我们来保护好,边疆大门我们来守护好!”高德荣坚定地说,独龙族人民永远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让党中央放心,让祖国放心,让人民放心。

如今,每一名独龙族群众,都尽心竭力守护着祖国的边境国门和家园的绿水青山,小家和大国,早已在他们心中融为一体。

2024年,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迎来了第十个年头。这10年里,每一秒独龙江的数据都在刷新,每一天独龙江的面貌都在改变,每一年独龙江都会取得一个新的跨越。

再回首这战天斗地的1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一个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让全面小康之光照亮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天空,展现出一个政党的恢宏气象。

再回首这感天动地的10年,一位大国领袖以坚定的信仰追求、强烈的历史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在一个民族追梦的征途上镌刻下新的历史标注。

再回首这改天换地的10年,历经苦难辉煌的独龙族儿女,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血壮志,在这片古老闭塞的土地上,书写下壮丽新篇章。

独龙江畔,又传来了婉转悠长的独龙族民歌:“丁香花儿开,满山牛羊壮,独龙腊卡的日子,比蜜甜来比花香。高黎贡山高,独龙江水长,共产党的恩情,比山高来比水长……”

本文链接:https://xiangcunbao.cn/post/75.html 转载需授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