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千万工程”启动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以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专项行动为突破口,以拓宽产业发展渠道为有效途径,以推进移风易俗为文明基石,坚持“民需、宜居、宜业、和美”四向发力,推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蒸蒸日上,乡村治理更加有效,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美丽底色
今年,全县16个乡镇通过党员带头、乡贤助力、群众参与等方式开展“三清两改一提升”行动。以农村环境整治为抓手,通过加强垃圾治理、污水处理、河道清理等举措,乡村环境增“颜”提“质”,曾经的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显著改善,一个个美丽乡村如画卷般展现在人们眼前。者保乡同福村庭院干净整洁,群众还在旁边圈起了“微菜园”,铁艺栅栏围绕菜园既美观又具有隔离和保护功能。屯间小道平整美观,围护栏上的水泥花盆装饰上写着“福”字,设计融入同福村特色和自然元素,与周围环境呼应协调。墙体绘画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将艺术融于乡村生活,勾勒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走进该乡江同村,路边随处可见的三角梅在繁枝绿叶中显得格外耀眼,花团锦簇的三角梅让路边、河边,步步皆是景色。看着一天天变美的村庄,者保乡群众陆彩逢表示,环境好了,心情自然也会变好,对乡村振兴的信心也更足了。
以农文旅的融合为产能,依托自然环境的优势,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实现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在者浪乡么窝水库休闲垂钓基地,沉浸在研学活动欢乐的孩子们与享受悠闲垂钓时光的钓鱼人相互映衬,这一静一动的景象在基地和谐共处、相映成趣。
么窝村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当地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打造了由茶园+水库推动形成的集生态观光旅游、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民族风情旅游、养生竹林、百亩油菜花、运动健身步道为一体的“云上么窝农文旅”综合项目。不仅为村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现在可以一边在村里的基地做点零工挣钱,一边照顾家庭,茶余饭后还可以来这边散散步,带孩子来玩,真的很惬意。”村民王绍方开心地说。2023年,么窝茶园及水库休闲垂钓基地收益总达20万元以上,助力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33万元。
现今,各个“千万工程”行政村项目已全部开工,新建通屯入户道路322条、整治微菜园829个、拆除残垣断壁693处。干群合力共同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一个个美丽宜居的乡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走进平班镇民新村蛋鸭养殖示范基地,此起彼伏的鸭叫声不绝于耳,成千上万只鸭子在基地里奔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在眼前。
近年来,隆林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前提下,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等一系列举措,吸引了众多企业和创业者投身其中,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民新村蛋鸭养殖示范基地归属于广西隆林昌明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该公司充分利用隆林海拔高、四季分明、水资源丰富的养殖先决条件,在沙梨乡母施村、隆或镇鱼塘村等地推广庭院经济肉鸭养殖,并邀请专家团队定期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从鸭舍建设、饲料配方到疫病防控,全方位保障养殖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在技术和品质的加持下,该公司带动基地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产品主要销往广东、云南、贵州等地,不仅降低了市场风险,还提高了养殖效益。许多农户通过参与鸭子养殖,实现了稳定增收,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公司一期项目在全县带动就业超50人,产值超过1000万元,带动脱贫户户年均收入达8000元以上。
为了寻找新的发展机遇,隆林还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瞄准万寿菊市场潜力,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群众大规模种植万寿菊,形成以岩茶乡、蛇场乡等乡镇为重点,逐步实现全县域覆盖的发展格局。
在推广种植过程中,各乡镇纷纷与相关企业达成“订单销售”协议,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的模式发展万寿菊种植业,成功打造出独特的“花样”生产力。截至目前,全县种植亩数达5797.5亩,销售斤数达48.3234万斤,销售金额达28.70607万元。
万寿菊,正逐渐成为隆林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有力画笔。克长乡河马村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动员群众利用房前屋后、公路沿线空闲地块种植万寿菊,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美化双赢局面。“今年我种了15亩万寿菊,每亩收入大概在3000元左右。”种植户杨成林高兴地说。
各处争相绽放的万寿菊,吸引了众多群众和游客慕名而来观赏拍照。“曾经的待开发地种上了万寿菊,如今‘荒地’变成‘花海’,生活是一天一个变化,在家门口就能逛公园,真好!。”新州镇居民黄宏甘笑着感慨道。
在全力推动产业发展的征程中,隆林还抓住机遇,强化产业协作牵起粤桂发展纽带,借力广东粤港澳大湾区消费能力、销售渠道等优势,依托罗湖区消费品专馆、网上直播带货等线下线上平台,全力推介黑粽子、板栗、古树茶等优质农特产品,助力桂品入湾。2023年以来,隆林累计销往广东的产品价值量5205万元。不仅解决西部地区农产品销售难题,也丰富东部地区消费者的“菜篮子”“果盘子”。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
“按照以前的风俗自家白事期间要杀14头猪、牛,压力很大。“五个统一”标准出来以后,我响应号召,只杀了3头牛,简化仪式但是不减我对父亲的思念。”德峨镇德峨村群众杨文卉在祭奠其父亲时感慨到。
曾经,隆林传统的红白喜事办理往往存在着诸多陈规陋习,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给群众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今年以来,隆林在尊重各民族习俗的前提下,引导各村(社区)因村制宜修订完善“一约四会四队”,以统一操办规模、统一宴席标准、统一随礼上限、统一服务队伍、统一监督管理的“五个统一”工作法,科学规范婚丧事宜,让群众操办事宜时都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符合现代文明理念。全县180个村(社区)都结合实际,制定本村的红白事标准,红事婚车不超过6辆,彩礼不超过3万;白事治丧时间原则上不超过3天,宰杀牲口(牛、猪、马、羊)不超3头等,并将其纳入村规民约,由红白理事会全程参与监督和管理。
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全县13000名党员干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行“双”签订承诺书制度,即年初签、有事签,并深入基层村(社区)发放26600余份倡议书,先后劝导白事大操大办933起,劝导高额彩礼88起,引导群众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桠杈镇弄徕村大坡坎屯老党员杨芳远在其儿子不幸病故后,带头破除陈旧,期间只杀了2头猪,没有摆放大量的花圈和祭品,以节约又不失习俗的方式来悼念儿子,成为全镇“白事简办”的典型代表。
在“五个统一”政策的加持下,各族群众也纷纷成为“零彩礼”的践行者。革步乡马用村群众黄世全在其女儿出嫁时,自觉遵守“五个统一”标准,将原计划20桌宴席降至12桌,彩礼更是分文不收,他说:“只要男方对女儿好,他们生活幸福,彩礼多少无所谓。”
与此同时,隆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鹤城新区红、白事馆也应运而生,不仅规范了红白事操办的流程,还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和凝聚力。“有了社区红事馆,大家跟风攀比的风气逐渐减少。我姐姐出嫁的时候,在社区红事馆摆了10桌。大家简简单单、热热闹闹聚在一起祝福新人,比以前好多了。”鹤城新区社区居民黄永贞说。
为进一步提高移风易俗的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县、乡、村“三级”合力推进,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休教师、在读大学生等成立志愿队伍,以文艺表演、板凳座谈会等形式,开展“五个统一”主题文体活动141场次,通过多语种“谈、唱、写、宣、绘”方式,让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法推广覆盖率达100%。今年移风易俗累计为隆林各族群众节省开支1618.29万元。
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产业的蓬勃发展,文明乡风的培育形成。多年来,这三股强劲动力的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推动隆林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稳健有力。(作者单位:广西隆林县融媒体中心)
本文链接:http://xiangcunbao.cn/post/160.html 转载需授权!